當談起汽車,你會(hui) 想到什麽(me) ?
是炫酷的整車外觀?
還是舒適智能的駕乘體(ti) 驗?
其實,在那些我們(men) “看不見”的地方,技術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作為(wei) 汽車行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塗料不僅(jin) 是汽車的外在裝飾,更發揮著重要的保護作用。而汽車塗料中蘊含的創新“黑科技”,也正在改變著汽車生產(chan) 製造的根本。
汽車華麗(li) 外衣的背後
是性能與(yu) 節能的平衡
在競爭(zheng) 日趨激烈的汽車行業(ye) ,提升性能、節能減排以及降本增效是永恒不變的話題。為(wei) 汽車“披上外衣”的塗裝工藝作為(wei) 汽車生產(chan) 過程中耗能最大的環節,占整個(ge) 汽車生產(chan) 耗能的70%,而在塗裝車間內(nei) 部,塗裝和烘幹的能耗又占整個(ge) 塗裝車間的70%左右,因此降低塗裝與(yu) 烘幹能耗對於(yu) 節約能源至關(guan) 重要。作為(wei) 全球領先的汽車塗料品牌之一,立邦通過不斷提升研發實力,以創新技術打造出滿足產(chan) 業(ye) 需求的汽車塗料。
低溫電泳技術的發展曆程
立邦投入研發汽車電泳塗料多年,90年代,低溫固化和低加熱減量的電泳塗料首次麵世。而後經過多年的技術積澱,利用零部件的低溫驗證,立邦又陸續研發出無鉛無錫、低VOC(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具有超高泳透性能的塗料配方,並於(yu) 2017年成功推出140℃超低溫電泳黑科技,於(yu) 2020年成功應用於(yu) 整車。
突破高溫製約
整車塗裝升級
隨著汽車工業(ye) 的快速發展,對汽車電泳塗料和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立邦整車超低溫電泳技術,突破了傳(chuan) 統烘幹工藝需保持160℃-180℃左右高溫的製約,將烘烤技術溫度降至140℃×10分鍾,並表現出優(you) 異的性能。
降本增效疊BUFF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隨著降本增效、節能減排趨勢的推動,低溫和更低的加熱減量成為(wei) 汽車工業(ye) 追求的方向。立邦超低溫電泳塗料擁有超低的加熱減量(3%左右),遠優(you) 於(yu) 行業(ye) 標準(<10%)。低溫與(yu) 更低加熱減量能夠讓塗料使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此外,大幅提高塗料使用效率和減少烘爐內(nei) 有機物的排放量,也可實現節省燃料、節省塗料。據粗略計算,應用低溫電泳技術每年可以減少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電泳塗料被廣泛應用於(yu) 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塗裝
a. 由於(yu) 立邦低溫電泳比傳(chuan) 統烘烤方式要低20~40℃,因此可以大大節省燃料與(yu) 電力以及輔助材料的消耗,應用低溫電泳技術可較傳(chuan) 統方式減少約20%的能耗。
b. 一方麵低溫條件下,塗料的揮發性較低,因此低溫電泳可以節省塗料;另一方麵,由於(yu) 立邦的塗料成分特殊,可實現較低的加熱減量,從(cong) 而使得塗料利用率提升,疊加該塗料的高泳透力更讓整體(ti) 塗料用量減少約10%。
c. 此外,立邦的低溫電泳技術可以帶來VOC量的減少,同時也幫助設備能耗減少,每台車能減少RTO(蓄熱式熱力焚化爐)碳排放約68%。
解決(jue) 客戶痛點
黑科技不止“超低溫”
擁有如此多麵能力的低溫電泳技術不僅(jin) 體(ti) 現了立邦的創新理念,更切實解決(jue) 了客戶痛點。長久以來,電動車生產(chan) 線都要麵對電泳內(nei) 腔電池板位置的烘烤不足問題,生產(chan) 商不得不增加烘烤時長或提高烘烤溫度,這也成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在這個(ge) 背景下,立邦的低溫電泳黑科技成功獲得了大眾(zhong) 德國本部認證,且在大眾(zhong) 安徽電動汽車上大規模應用。
大眾(zhong) 安徽汽車工廠成功投槽,立邦全球化技術在中國落地
除了整車140℃超低溫電泳黑科技之外,立邦汽車塗料還打造了前沿的生物基汽車塗裝黑科技解決(jue) 方案,以及針對新能源電池的防火隔熱塗料黑科技解決(jue) 方案,不斷以創新科技驅動產(chan) 品的研發和應用。
立邦汽車塗料解決(jue) 方案
一直以來,立邦深刻洞察汽車行業(ye) 發展趨勢與(yu) 痛點,充分發揮全球創新研發實力,以前瞻性視野持續強化核心研發能力建設,為(wei) 客戶提供低碳節能、高效降本的優(you) 質汽車塗料產(chan) 品與(yu) 解決(jue) 方案。未來,立邦將繼續依托自身的全球化協同優(you) 勢,加碼技術創新、強化戰略布局,為(wei) 汽車行業(ye) 客戶創造更多價(jia) 值的同時,刷新更廣闊的美好出行空間。i
文章來源:立邦
責任編輯:雷達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