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的形勢不容樂(le) 觀—老牌製造業(ye) 強國(美、德、日)受益於(yu) 成熟的創新機製和持續的技術投資,競爭(zheng) 力明顯上升;“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或憑借廉價(jia) 生產(chan) 要素(能源和勞動力),或以犧牲生態環境為(wei) 代價(jia) 所獲得的競爭(zheng) 力優(you) 勢式微;而“強力五國”(馬來西亞(ya) 、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ya) 和越南)正在憑借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市場增長的優(you) 勢,成為(wei) 製造業(ye) 的後起之秀。在前有強國,後有追兵的形勢下,中國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整體(ti) 下降,中國公司應該如何突圍?
在回答這個(ge) 問題之前,我們(men) 需要先了解中國公司高管對於(yu) 中國內(nei) 需疲弱和勞動力供給的擔憂:
中國市場吸引力下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6.9%,創二十多年來的新低,預計2016年經濟增速為(wei) 6.3%,2017年低至6%。經濟放緩導致內(nei) 需持續疲弱,中國作為(wei) 諸多製造業(ye) 產(chan) 品主要銷售市場的吸引力下降,製造業(ye) 外資吸引力下降。據聯合國統計,美國2015年的外資吸引力超越中國,吸收的外資總額是中國的2.5倍。
產(chan) 能過剩難以短期消化。需求下降、出口下滑、4萬(wan) 億(yi) 後遺症等因素引起了製造業(ye) 活動下滑,導致工廠產(chan) 能過剩。汽車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能利用率已經從(cong) 2009年的100%降至70%。
勞動力成本和結構的困擾。勞動力成本是一個(ge) 很大的困擾。2005年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上升5倍,比1995年漲了15倍。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ye) 已經把它們(men) 的生產(chan) 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或者搬回自己國家。人口老齡化是製造商擔心的另外一個(ge) 問題。中國2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勞動力人口(15歲~64歲年齡段)增長為(wei) 負。到2030年,年輕人口(15歲~39歲的群體(ti) )的比例有可能從(cong) 2013年的38%下降到28%。另外,盡管中國的理工科高校畢業(ye) 生為(wei) 數不少,但是具備實踐經驗和複合型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核心技術之殤。核心、基礎、關(guan) 鍵零部件對外依賴度高一直是中國製造產(chan) 業(ye) 之痛。中國專(zhuan) 利總數全球第一,但是專(zhuan) 利技術轉讓實施率(即全國專(zhuan) 利技術轉讓合同數量與(yu) 全國專(zhuan) 利授權數量之比)約為(wei) 0.3%,這與(yu) 發達國家的5%仍然有不小差距。這個(ge) 問題在智能製造領域裏特別明顯,以工業(ye) 機器人為(wei) 例,中國雖然是全球工業(ye) 機器人第一大應用市場,但國內(nei) 機器人開發仍然以仿製和集成模式為(wei) 主,也就是采購國外核心零部件組裝機器人,再根據國內(nei) 市場需求進行設計和集成。
以上發現來自於(yu) 德勤與(yu) 美國競爭(zheng) 力委員會(hui) 的全球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調查。受訪企業(ye) 高管們(men) 從(cong) 人才、成本競爭(zheng) 力、工人的生產(chan) 力、供應商網絡、政策法規、教育、物理基礎設施和創新生態係統等12個(ge) 因素對各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進行了評估。盡管中國目前仍然是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排名第一的國家,但是調查指出,中國的寶座地位將在2020年之前被美國超越,競爭(zheng) 力下滑至第二名。
為(wei) 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ye) 的對策則是圍繞上述關(guan) 鍵因素打造製造業(ye) 的公司競爭(zheng) 力。
製造企業(ye) 的突圍之道
確保人才是“重中之重”。發展差異化的人才招募、發展和保留策略,努力識別和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業(ye) 外部人才。比如通用電氣在中國強調員工的培訓和發展機會(hui) ,建立中國領導力發展中心,體(ti) 現其對人才的承諾;在非洲與(yu) 當地大學和技術機構共同開設課程,提升員工教育和技能水平;在美國和西歐則通過協助在校學生攻讀高等學位和聘請培訓軍(jun) 隊老兵等項目來應對嬰兒(er) 潮人口退休的挑戰。
借助新興(xing) 技術。將先進的硬件與(yu) 軟件、傳(chuan) 感器以及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於(yu) 智能生產(chan) ,並且連接客戶、供應商和生產(chan) 商。車聯網的發展和人們(men) 出行習(xi) 慣的改變促使汽車製造商們(men) 主動或者被動地引入新興(xing) 技術。福特以1.8億(yi) 美元投資軟件公司Pivotal,共同開發消費者體(ti) 驗平台FordPass,為(wei) 消費者提供新的服務項目,例如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遠程連接汽車,以及包括停車位預定、汽車共享在內(nei) 的移動出行解決(jue) 方案。
擁抱生態係統。隨著工業(ye) 領域硬件與(yu) 軟件的深度融合,企業(ye) 對於(yu) 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會(hui) 越來越大。企業(ye) 需要擁抱更廣闊的生態係統,整合並且利用製造業(ye) 集群、技術集群和合作夥(huo) 伴的優(you) 勢。海爾的開放創新生態係統集合一些優(you) 秀設計能力的小公司,此類公司可以參與(yu) 前端設計,和海爾一起研發產(chan) 品,並且成為(wei) 海爾的供應商,這種模式使新產(chan) 品開發時間縮短70%,並且實現了各方利益分享。
找到全球化發展的平衡之道。製造企業(ye) 全球化可以通過產(chan) 品出口、國際收購和直接投資三種方式。根據德勤經驗,對於(yu) 歐美等成熟市場,收購成本較高但可以迅速獲得技術、產(chan) 能和渠道,前提是需要充分調研收購對象、時機、價(jia) 格以及雙方整合難度。而對於(yu) 巴西、印度、南非這樣潛力巨大的新興(xing) 市場,除了出口以外,在當地直接投資建廠也是很好的補充方式,決(jue) 定成敗的關(guan) 鍵在於(yu) 本土化,涉及合作夥(huo) 伴選擇、銷售渠道布局、銷售策略調整和產(chan) 品結構的調整等。國內(nei) 工程機械企業(ye) 往往采取先以新興(xing) 市場為(wei) 主要目標,憑借性價(jia) 比優(you) 勢提高出口收入和海外知名度,然後通過一係列兼並收購提升技術實力,進而進攻發達市場。
培養(yang) 巧妙的、戰略性的公私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政府深知製造業(ye) 能夠為(wei) 經濟繁榮帶來顯著利益,而製造企業(ye) 也篤信政策對於(yu) 企業(ye) 成功至關(guan) 重要。在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興(xing) 起的重要推手便是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的合作。政府通過補貼、合作基金、網絡平台等方式支持企業(ye) 發展,另外,國家也正在努力改善執行不利的或者過於(yu) 官僚的製造業(ye) 政策,加強製造業(ye) 基礎設施,並且尋求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與(yu) 企業(ye) 合作。反過來,一些處於(yu) 領先地位的公司正在瞄準公私合作模式,以推動無法獨立完成的改革。毫無疑問,中國和中國企業(ye) 都在全球競爭(zheng) 領域裏經曆著一次重要的轉型.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