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輪樓市調控,都會(hui) 帶來新一輪房地產(chan) 行業(ye) 洗牌。樓市調控讓一些曾經的大開發商,從(cong) 行業(ye) 前10位退出,又讓另一些中小房企進入了領軍(jun) 企業(ye) 行列。這一次的樓市調控,也不例外。
然而,誰會(hui) 退後,誰會(hui) 向前?並不隻有規模大小那麽(me) 簡單。這一輪樓市洗牌,究竟是哪家歡喜哪家愁?前9月銷售好的企業(ye) ,是否真的更容易熬過這一輪的調整?那些拿地金額超過了今年前9月銷售額的企業(ye) ,是否存在杠杆過高的風險?
每一輪的樓市生態變革,都會(hui) 產(chan) 生新事物、新模式。上一輪誕生的電商、首付貸等模式,最終卻成為(wei) 這一輪樓市泡沫的推手。在這一輪更為(wei) 嚴(yan) 厲的調控下,房地產(chan) 市場能不能產(chan) 生真正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的行業(ye) 新模式呢?
大規模樓市調控之後,往往伴隨著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新一輪洗牌。
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堅決(jue) 遏製部分城市房價(jia) 過快上漲的通知》,提出十條舉(ju) 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克而瑞2011年至2015年間發布的上市房企銷售排行榜發現,在持續調控之下,房企排名出現大洗牌。
輪轉之下,2011~2013年世茂房地產(chan) 和置地從(cong) 第二梯隊入列前10;融創中國自2014年衝(chong) 入TOP10;“常居二線”的華夏幸福2015年也入位十佳,取代了世茂。
第一梯隊的戰場已顯動蕩,何況其後若幹層級的競技場。數據就顯示,2005~2011年已有105家(約44.1%)涉房上市企業(ye) 退出房地產(chan) 。
行業(ye) 的新陳代謝一直在進行,調控潮的出現,則會(hui) 如“推進器”一般刺激行業(ye) 加速洗牌,影響行業(ye) 發展格局。
標杆房企排位之變
2016年,在這一輪樓市調控潮下,如果僅(jin) 用分化加劇、集中度提升來描述,或許顯得太過簡單。
記者注意到,在2012年中國房企數量抵達近9萬(wan) 家的峰值之後,已呈現“隻減不增”的態勢。全聯房地產(chan) 商會(hui) 副會(hui) 長李轍就預測,未來10年中國頂多剩下1000家房企。
這意味著整個(ge) 房地產(chan) 市場的容量正在被壓縮,這將倒逼房企角逐進入深水區,被洗牌的將不止是中小企業(ye) ,第一梯隊也要麵臨(lin) 競爭(zheng) 高壓。2014年以來上市房企銷售排位變化加速就是印證之一。
克而瑞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中國房企第一梯隊中萬(wan) 達集團的銷售金額為(wei) 500.9億(yi) 元,同比去年減少109.2億(yi) 元,排名也由第6位降為(wei) 第10位,這是萬(wan) 達近5年來最低排名。
前8月銷售金額1794.2億(yi) 元的碧桂園則首次進入三甲,此前其最高年度排位在第6位。與(yu) 其相似的是從(cong) TOP20上位第7的華夏幸福,前8月銷售金額實現760.2億(yi) 元。
萬(wan) 科坐了十多年的“頭把交椅”也不再穩固,今年10月11日恒大披露的前9月銷售業(ye) 績為(wei) 2013億(yi) 元,再次改變了行業(ye) 老大的位次。
“企業(ye) 的發展最終由綜合實力決(jue) 定,但在中國的房地產(chan) 市場,企業(ye) 對宏觀戰略的把控顯得尤為(wei) 重要。在去庫存的大趨勢下,選擇民生地產(chan) 路線的恒大、碧桂園等一類企業(ye) ,近年發展速度驚人。有一些企業(ye) 出於(yu) 對趨勢的不同判斷,選擇了不同的路,有一些也因為(wei) 策略失誤而衰落。”曾任職多家標杆房企的資深人士胡曉波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宏觀邏輯的確對中國房企發展影響至深,因而可以看到,這一輪調控的來臨(lin) ,正在加速第一梯隊的身份更迭。
調控加速行業(ye) 洗牌
10月9日,國土部發布消息稱,“十三五”期間,將嚴(yan) 格建設用地總量管控,落實城市開發邊界。這意味著房地產(chan) 企業(ye) 將麵臨(lin) 更大的成本壓力和更激烈的行業(ye) 競爭(zheng) 。
建設用地的總量管控很可能成為(wei) 地價(jia) 持續上漲的最大觸因。據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十大城市土地成交均價(jia) 已上漲七成。高漲的土地成本則將進一步侵蝕房企的利潤率。
雖然伴隨基準利率的下降,以及政府對債(zhai) 券市場發展的推動,企業(ye) 能加大發行期限長、利率低的債(zhai) 券降低融資成本,但北京貝塔谘詢中心合夥(huo) 人杜麗(li) 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目前上市公司平均投資回收周期在4.5年。土地成本占比的上升,要求企業(ye) 有更多的融資來支撐投資回收周期延長帶來的資金壓力。目前已有六成上市房企麵臨(lin) 再融資問題,如果地租成本持續上升,回款周期再拉長,會(hui) 有更多的企業(ye) 麵臨(lin) 再融資問題。
放在房企第一梯隊的語境下,即使一些實力房企能夠大規模發行公司債(zhai) ,優(you) 化表麵上的企業(ye) 債(zhai) 務結構,但不能免除高杠杆的風險。比如在融創中國的中報裏,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30日,企業(ye) 負債(zhai) 總額1279.57億(yi) 元,淨負債(zhai) 率達到了約85.1%,而上一期淨負債(zhai) 率為(wei) 75.9%。同策谘詢數據則顯示,融創中國今年1~8月的土地支出已超580億(yi) 元,而其上半年銷售業(ye) 績為(wei) 560億(yi) 元。
據克而瑞監測,千億(yi) 級房企中,上半年綠地、萬(wan) 科的負債(zhai) 率也分別在88.36%、80.6%,保利的負債(zhai) 率也近80%。地產(chan) 行業(ye) 的中期財務風險,還在持續上升。
杜麗(li) 虹向記者透露,當前約有53%的上市房企投資回報率比債(zhai) 務融資成本還低,在這種情況下,越使用財務杠杆,股東(dong) 投資回報率越低。目前房企的投資回報率降到了8.3%。
這意味著,當前的行業(ye) 格局中,在成本壓力下,即使是更具優(you) 勢的標杆房企,也必須要進入關(guan) 於(yu) 投資回報率、利潤率、周轉率等各指標的更殘酷角逐。
“伴隨調控和地產(chan) 的周期調整,在行業(ye) 發生動蕩的時候,即使是千億(yi) 規模的大企業(ye) 也難言輕鬆,一旦失誤就可能跌出主流名單,甚至走向衰亡。當前的行情下,房企的確是如履薄冰。”胡曉波就直言。
未來排位取決(jue) 於(yu) 當下策略
影響房企長期排位的更重要因素,或許是戰略眼光。正如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所說,“房地產(chan) 周期短期看金融,長期看人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0月11日國務院印發《推動1億(yi) 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任澤平就指出,目前我國城鎮化率56.1%,預示著房地產(chan) 有基本麵支撐,房地產(chan) 也還有發展空間。
國慶期間20餘(yu) 城輪番而至的樓市調控,一個(ge) 顯著的特征就是因地製宜、分城施策。針對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過熱”的樓市,調控政策從(cong) 供給端、需求端和營銷端進行調整,但基於(yu) 城鎮化和寬鬆貨幣政策,這類城市的房地產(chan) 發展仍得到了充分鼓勵;針對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大量庫存,國家通過嚴(yan) 控土地批複、差異化調控來打通發展症結。
這預示著,無論看短期市場還是看政策層麵,作為(wei) 國民經濟支柱之一的房地產(chan) 仍有發展空間。杜麗(li) 虹就直言,“這一輪樓市變動有一個(ge) 特點,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jia) 漲幅依然明顯,這是這些城市的投資價(jia) 值決(jue) 定的。”
不過,第一梯隊房企對“房地產(chan) ”的態度似乎已經迥然不同。
近日,恒大發布公告稱,擬27億(yi) 元出售三大快消品業(ye) 務,專(zhuan) 注於(yu) 房地產(chan) 主業(ye) 。萬(wan) 達商業(ye) 則於(yu) 2014年主動下調了房地產(chan) 收入目標至640億(yi) 元,如果按以往每年增長10%的比例計算,萬(wan) 達商業(ye) 下調房地產(chan) 收入超800億(yi) 元。綠地也在近年加碼“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的產(chan) 業(ye) 集群,綠地2016年一季度報顯示,房地產(chan) 營業(ye) 收入同比增長119%,基建和汽車則分別增長了113%、172%,增長態勢已超主業(ye) 。
產(chan) 業(ye) 預期的不同使得標杆房企在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發展態勢也呈現分化,這便影響了今年1~8月各大房企企業(ye) 房銷售金額和銷售麵積的排名情況。如若削弱在房地產(chan) 領域的銷售目標,一些第一梯隊企業(ye) 更長期的市場排位是否會(hui) 受影響?
在克而瑞信息集團董事長丁祖昱看來,行業(ye) 新常態下,房企普遍采取房地產(chan) +多元化並舉(ju) 的方式,追求更穩健的發展。轉型不確定性高,一定會(hui) 有部分企業(ye) 會(hui) 失敗、虧(kui) 損、出局。如果能把房地產(chan) 和多元產(chan) 業(ye) 同步做好,就會(hui) 有更大的勝算。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