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多輪調控政策,尤其是今年國慶期間多地調控後,目前中國房地產(chan) 行業(ye) 發展麵臨(lin) “十字路口”。一些房企選擇“東(dong) 進”;另一些房企選擇“西進”,欲在“白銀時代”挖掘區域城市投資價(jia) 值。
在此背景下,有業(ye) 內(nei) 人士拋出問題,中國城市的房地產(chan) 泡沫究竟有多大?在城市價(jia) 值麵臨(lin) 大洗牌的今天,哪些城市會(hui) 成為(wei) 熱點並異軍(jun) 突起?哪些城市的風險開始積聚與(yu) 顯現?哪些城市的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房企應當怎樣布局?這些問題是目前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焦點話題,也是急需回答的問題。
記者通過對我國城市價(jia) 值格局的深入研究與(yu) 調查,采訪業(ye) 界對中國城市價(jia) 值的研究機構,試圖挖掘出新一線城市的投資、開發、運營價(jia) 值,為(wei) 房企與(yu) 投資者提供一個(ge) 戰略性參考坐標。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chan) 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製。
在全國部分城市經曆了樓市的一輪暴漲之後,2016年末再提“長效機製”,其背景已然發生變化。2016年是中國房地產(chan) 市場“城市熱度”分化更加明顯的一年。正因如此,9月30日以來的新一輪樓市調控,呈現出鮮明的“分城施策”傾(qing) 向。
經曆了密集的政策調控,中指院最新發布數據顯示:全國100個(ge) 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jia) 格12938元/平方米,環比漲幅較上月回落0.77個(ge) 百分點。其中廈門價(jia) 格漲幅環比回落2.66%,回落最大;濟南、杭州、福州、廣州、武漢回落幅度超過一個(ge) 百分點;北京、上海、深圳的下降幅度則在0.4%左右。“需求端重點城市的住宅成交量繼續下行,供應端房企推盤規模有所減少,政策取得了初步效果。”
從(cong) 此輪調控的路徑和效果反應來看,結合中央政治局對“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引導方向,2017年的房地產(chan) “長效機製”顯然離不開對城市具體(ti) 考量,城市則需要深刻探究在房地產(chan) 調控之下,如何激活更多產(chan) 業(ye) 的發展潛力,尋得城市的長效價(jia) 值。
當前的中國城市該如何考量?中國不同城市的價(jia) 值情況是怎樣?城市的長效價(jia) 值該如何尋找?
12月21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價(jia) 值地產(chan) 年會(hui) 暨2016年中國城市價(jia) 值白皮書(shu) 發布會(hui) 將在成都舉(ju) 行,屆時將詳細展現中國的城市圖景。
五大因子考量城市價(jia) 值
中國是一個(ge) 人口眾(zhong) 多、疆域遼闊、資源總量豐(feng) 富的大國,但受地理位置差異、資源分布不均及國家發展戰略傾(qing) 向等多方麵因素影響,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發展水平呈現顯著分化態勢。
“綜合判斷具體(ti) 城市整體(ti) 價(jia) 值,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價(jia) 值差異,有助於(yu) 社會(hui) 各發展主體(ti) 全麵了解城市,在產(chan) 業(ye) 規劃、商業(ye) 投資、置業(ye) 布局等方麵,為(wei) 各參與(yu) 主體(ti) 進行城市選擇時提供參考借鑒。”中國指數研究院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對於(yu) 如何考量中國城市的價(jia) 值,該機構認為(wei) ,基於(yu) 經濟產(chan) 業(ye) 、人口規模、城市配套、支付能力及城市土地資源等五個(ge) 方麵的指標進行整體(ti) 研究,在確定第二級指標因子時,兼顧總量與(yu) 增速,同時考慮占比等結構因素,能夠開展頗為(wei) 可觀準確的研究。
在據此研究得出的《中國城市價(jia) 值白皮書(shu) 》裏,上海、北京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經濟、金融和政治、文化等中心,擁有全國最優(you) 質、龐大的社會(hui) 資源,對人口具有超強吸附力,經濟、人口規模大,需求旺盛。
深圳區位條件優(you) 越,財富人群數量增長迅速,居民購買(mai) 力顯著增強;廣州在人口不斷流入以及大規模在校生等因素支撐下,城市價(jia) 值也較大。
整體(ti) 而言,一線城市價(jia) 值位居全國前四位,形成第一梯隊。此外,位於(yu) 長三角的南京、蘇州、杭州經濟規模表現也比較突出,且保持較高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購買(mai) 力強,城鎮化速度快,人口導入能力強,城市價(jia) 值明顯提升。
武漢、天津經濟總量相對較大,人口淨流入及市場規模較大且增長迅速。
成都作為(wei) 西南地區重要的省會(hui) 城市,中國指數研究院認為(wei) ,成都在經濟及人口兩(liang) 大方麵優(you) 勢突出,經濟總量及常住人口規模均居全國前列,且仍在保持較高速增長,城市發展有活力。同時,成都還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國家大力發展城市群的利好規劃下,未來該城市經濟、科技、對外交往及交通方麵都將明顯增強,這些都會(hui) 對城市價(jia) 值提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中國指數研究院指數研究總監白彥軍(jun) 分析指出,成都2015年GDP總量高達1.08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9%,在全國排第九位,高於(yu) 杭州、南京;2015年第三產(chan) 業(ye) 則占比52.8%。此外,2015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1465.8萬(wan) 人,城鎮化率達71.47%,大量人口將為(wei) 住宅市場帶來更多需求。
在白彥軍(jun) 看來,支撐城市發展的還有支付能力,2015年成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wan) 元,超出全國平均水平。成都還是國內(nei) 及對外交往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成渝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
“在國家大力發展城市群的利好規劃下,成都能得到重大發展機遇,城市經濟、科技、對外交往及交通等方麵都會(hui) 明顯增強,隨之,城市房地產(chan) 市場發展能得到積極促進。”白彥軍(jun) 指出。
城市興(xing) 則房地產(chan) 久
從(cong) 中國指數研究院對城市價(jia) 值評判的標準可見,城市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依靠產(chan) 業(ye) 結構合理化,經濟與(yu) 人口的均衡發展(人均GDP的提升),交通及相關(guan) 配套等多層麵基礎要素的提升。
城市發展將帶動房地產(chan) 的長效發展,而不是靠房地產(chan) 拉動城市成長。
在中國房地產(chan) 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胡誌剛看來,上一輪城鎮化,正是因為(wei) 這種邏輯的顛倒,使得人口不完全城鎮化、土地過度城鎮化、城市發展失序、二三線城市產(chan) 業(ye) 空心化,產(chan) 生房地產(chan) 資產(chan) 價(jia) 格偏離價(jia) 值的“副產(chan) 品”。
在2017年“長效機製”的語境下,城市要實現穩定、高質量和可持續的增長,房地產(chan) 要達到健康穩定的長期發展,胡誌剛認為(wei) ,唯一的辦法是進行經濟結構及房地產(chan) 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降低發展速度即從(cong) 高速轉為(wei) 中速,消化庫存,盤活存量,創新轉型,淘汰僵屍企業(ye) 及落後產(chan) 能,發展新型產(chan) 業(ye) ,從(cong) 注重發展速度轉為(wei) 注重發展質量。
對於(yu) 城市而言,“中國要實現對歐美國家的彎道超車,城市發展需要一個(ge) ‘並聯式’的發展過程,要求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
“具體(ti) 而言,以房地產(chan) 為(wei) 例,就是要審視四代產(chan) 品的利弊,目前的第四代產(chan) 品是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所以開發商要從(cong) 過去隻做投資開發的載體(ti) ,演變成整合各種資源的平台;從(cong) 過去單一的項目開發,演變成綜合服務的整體(ti) ;從(cong) 過去的住宅發展商,演變成城市配套服務商和社區服務商。生產(chan) 出長壽命、好性能、綠色低碳的好房子,同時提供人性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社區服務,為(wei) 消費者構建美好的生活方式。”胡誌剛指出。
在新一輪房地產(chan) 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製下,各城市的程度有高低、進程有先後。對此,中國指數研究院指出,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區域在原本經濟、人口及投資規模較突出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中西部地區核心城市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額繼續較大幅度增長,城鎮化進程逐步推進,未來城市發展前景可期;西北和東(dong) 北地區部分城市各項指標增速延續回落態勢,投資吸引力繼續下降,需要注意市場風險的規避。企業(ye) 個(ge) 人和各地政府也應該根據城市的具體(ti) 狀態,把握趨勢差別調整。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