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束了第一期五年合作之後,5月31日,來自德國的高科技聚合物材料生產(chan) 商科思創宣布與(yu) 同濟大學簽署新一期的“五年合約”,並將此前的“同濟-科思創生態建築與(yu) 材料研究院”更名為(wei) “同濟-科思創創新研究院”。
“我們(men) 在全球各地挑選大學進行合作的時候,通常會(hui) 選擇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大學。同濟大學在建築和汽車領域有非常深的積澱。而且對於(yu) 中國‘十三五’規劃所指明的發展方向,包括城市化、節能降耗、電動出行,同濟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對於(yu) 實現上述目標有著直接的貢獻。”日前,科思創首席商業(ye) 官施樂(le) 文(Dr.Markus Steilemann)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選擇同濟大學進行合作的另一個(ge) 原因是“同濟非常注重產(chan) 學研的橫向合作,將實驗室成果運用於(yu) 市場,這點與(yu) 科思創在理念上非常契合。”
在結束了第一期五年合作之後,5月31日,來自德國的高科技聚合物材料生產(chan) 商科思創宣布與(yu) 同濟大學簽署新一期的“五年合約”,並將此前的“同濟-科思創生態建築與(yu) 材料研究院”更名為(wei) “同濟-科思創創新研究院”。
據悉,新研究院將以新的機製繼續深入合作,“雙方計劃在交通和建築領域,以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和商業(ye) 化為(wei) 目的開展產(chan) 學研模式的探索和創新研究。”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表示,“繼續在教育、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等領域進行探索實踐。”
或引入外部戰投
2011年12月,科思創的前身拜耳材料科技與(yu) 同濟材料學院和建築城規學院共同成立了“同濟-科思創生態建築與(yu) 材料研究院”。2017年1月,“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結束。
在此協議期間,“拜耳材料科技每年給我們(men) 提供一筆經費,主要用來資助研究院的三個(ge) 任務,一是教育,二是研發,三是人才培養(yang)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學科委員會(hui) 主任黃雲(yun) 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教育方麵主要是舉(ju) 辦生態建築及材料的講壇;研發設計多個(ge) 學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土木、航力學院等,“五年下來,總共支持了22個(ge) 項目,一方麵做一些相關(guan) 的基礎研究,另外做一些科思創所需要的研發。”
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主要是每年資助大約三十位學生到國外參觀、學習(xi) 。“雙方對於(yu) 合作模式都很滿意,接下來的合作側(ce) 重點會(hui) 有所改變,範圍會(hui) 更加廣泛。”黃雲(yun) 輝解釋,“合作內(nei) 容主要還是三方麵,在研發方麵會(hui) 更加有針對性,結合科思創和同濟的優(you) 勢,比如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安全係統等。”
據悉,科思創在第一期五年計劃中,每年向研究院投入30萬(wan) 歐元的資金;接下來的五年的投入為(wei) 每年230萬(wan) 人民幣。“這隻是類似啟動資金,科思創會(hui) 有相應的團隊跟我們(men) 對接,進行合作研究,他們(men) 自己本身也在投入研發。”
事實上,目前雙方的合作還未有商業(ye) 化的項目推出,動力電池和生態建築方麵的應用也還沒有到完全產(chan) 業(ye) 化的程度,“我們(men) 也在探討將來的模式,在專(zhuan) 利方麵可以共享,或是單獨成立一個(ge) 公司來做成果轉化工作。”黃雲(yun) 輝表示,“模式可以多元化,比如拉有實力的第三方參與(yu) 戰略投資,如果有公司本身是做這些領域的,以這種方式操作起來更好。”
前期的合作相對常規化和發散化,“前幾年雖然支持了一些研發項目,但投入是不足的。”黃雲(yun) 輝認為(wei) ,未在合作平台具有一定品牌效應之後,“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個(ge) 平台真正開展一些密切的合作。在交通和建築方麵,我們(men) 已經成立了團隊共同研發,後續開發產(chan) 品肯定會(hui) 有突破。”
積極的科思創
2014年9月,拜耳集團宣布將旗下材料科技業(ye) 務剝離。2015年9月,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ayer Material Science AG)以科思創(Covestro)運營,正式成為(wei) 法律與(yu) 經濟上獨立的企業(ye) ,並於(yu) 2015年10月6日在法蘭(lan) 克福證交所掛牌上市。
據科思創財報顯示,2016年度公司銷售額119億(yi) 歐元,相較於(yu) 2015年121億(yi) 歐元下降1.5%;其三大業(ye) 務部門,分別為(wei) 聚氨酯、聚碳酸酯以及塗料、粘合劑及特殊化學品。
剝離後的科思創在中國市場上表現得更加積極。2016年7月,科思創投資擴建HDI(六亞(ya) 甲基二異氰酸酯)工廠在上海啟動運營。
“新工廠產(chan) 能主要用於(yu) 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時任科思創全球首席工業(ye) 運營官蕭楓(Klaus Schäfer)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zhuan) 訪時稱:“一是由於(yu) 中國在整個(ge) 亞(ya) 太市場中占比相當高;二是我們(men) 所服務的下遊行業(ye) 包括汽車、建築、消費電子、鞋類等,在中國市場的增長較為(wei) 強勁。”
據蕭楓介紹,這一新工廠是科思創在中國超過30億(yi) 歐元分期投資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啟動於(yu) 10多年前,現仍未完成。此項投資計劃中包括到2016年底實現聚碳酸酯產(chan) 能翻倍,擴大為(wei) 年產(chan) 40萬(wan) 噸。
在蕭楓看來,中國的化工行業(ye) 今後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兩(liang) 點,“首先是高基數低增長的趨勢,往後數年間增速恐怕不會(hui) 像以往那麽(me) 高,但是基數仍舊相當之大。”據此發展趨勢,科思創開始尋求新的業(ye) 務模式,“為(wei) 下遊的客戶提供更多的解決(jue) 方案,有的時候甚至要跨越直接客戶,找到客戶的客戶。”
對於(yu) 明年要升任全球CEO的施樂(le) 文來說,“即便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6%的經濟增長率仍是一個(ge) 令人羨慕的GDP增速,在中國機會(hui) 仍舊非常巨大。雖然一些傳(chuan) 統行業(ye) ,比如鋼材、水泥、建築業(ye) ,確實出現了行業(ye) 萎縮,但這也是整合的開始。對於(yu) 技術行業(ye) 來說則有更大的機會(hui) ,比如服務行業(ye) 以及電商、可再生能源。”
施樂(le) 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與(yu) 同濟的合作會(hui) 進一步推動創新型應用,具體(ti) 的技術突破包括,加大可再生材料運用或者生物基材料運用,比如在水性塗料神秘彩金随机派发最高赠送當中,增加穀物或者農(nong) 作物相關(guan) 的澱粉作為(wei) 神秘彩金随机派发最高赠送,確保能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在汽車用漆方麵,“水性聚氨酯分散體(ti) 是我們(men) 現在非常注重的一款技術,它可以幫助中國的汽車行業(ye) 進一步降低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
責任編輯:餘(yu) 凱旋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