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記者從(cong) 記者從(cong) 天津市環保局有關(guan) 部門獲悉,今年以來,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全力以赴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截至8月25日,2018年天津市PM2.5濃度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5%,為(wei) 近5年來曆史同期最好水平;重汙染天6天,同比減少10天;實現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據天津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楊勇介紹,天津市為(wei) 認真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嚴(yan) 格落實好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在充分論證、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日前,天津市製定印發了《天津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和2013年印發的《天津市清新空氣行動方案》一脈相承,是今後3年持續強化大氣汙染防治的新部署、新安排,既充分借鑒和采取了過去5年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又增強了治汙措施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據介紹,天津市《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的總體(ti) 要求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實現全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重汙染天數明顯減少,環境空氣質量穩定改善,堅決(jue) 打贏藍天保衛戰。
《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的整體(ti) 思路是:以調整產(chan) 業(ye) 、能源、運輸和空間布局“四個(ge) 結構”為(wei) 核心,將治本之策貫穿始終;以深化“五控”治理為(wei) 抓手,持續提升燃煤、工業(ye) 、揚塵和機動車等領域的治理水平,大力減少汙染物排放量;以重汙染天氣應對為(wei) 重點,突出科學性、針對性,進一步加強秋冬季和不利氣象條件時的減排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影響。
《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的具體(ti) 目標是:到2020年,天津市全市PM2.5年均濃度控製在5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市及各區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到71%以上,重汙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25%。總的考慮是鞏固“大氣十條”實施成果,穩中求進,並進行了充分的科學合理測算。同時,將目標分解到各區,並細化到每年。
天津市《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的主要措施是: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提出了10大領域47方麵任務,初步確定了240項工程項目,可以概括為(wei) 治本、治標兩(liang) 類。
一是加快推進四大結構優(you) 化,重治“本”。全力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嚴(yan) 格落實《天津市鋼鐵行業(ye) 結構調整和布局優(you) 化規劃方案》,下力量解決(jue) “鋼鐵圍城”問題,到2020年將天津市鋼鐵聯合企業(ye) 汙染物排放總量下降50%;將“散亂(luan) 汙”企業(ye) 整治作為(wei)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優(you) 化騰退後土地的再利用。持續優(you) 化能源結構,2019年年底前,除山區等不具備條件的外,全市城鄉(xiang) 居民取暖散煤“清零”;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製在3990萬(wan) 噸以下,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控製在45%以下,發電及供熱用煤占比達到70%以上。加快轉變運輸結構,優(you) 化港口集疏運體(ti) 係,2020年底前重點行業(ye) 鐵路運輸比例達到50%以上;全市新能源汽車占比超過4.5%。著力優(you) 化布局結構,嚴(yan) 格落實好《工業(ye) 園區(集聚區)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全市314個(ge) 工業(ye) 園區(集聚區)全部按計劃完成保留、整合、撤銷取締工作。
二是持續強化“五控”治理,嚴(yan) 治“標”。嚴(yan) 控燃煤汙染。實施地方火電廠標準,對22套公共煤電機組啟動“煙羽脫白”治理。嚴(yan) 控工業(ye) 汙染。火電、鋼鐵、水泥、有色等25個(ge) 重點行業(ye) 全部達到特別排放限值;啟動實施鋼鐵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對天津市全部揮發性有機物一般企業(ye) 全部建檔立卡;全麵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嚴(yan) 控車船汙染。對13890台非道路移動機械建立台賬,對1440家重點用車企業(ye) 實施“大戶製”管理,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和實施輕型汽車國六標準。嚴(yan) 控揚塵汙染。嚴(yan) 格落實施工工地“六個(ge) 百分之百”控塵要求,天津市中心城區和天津市濱海新區核心區施工工地全麵推廣智能渣土車輛運輸。嚴(yan) 格新建項目環保準入。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所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排放總量實行倍量替代。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