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行業(ye) 的新窗口期正在來臨(lin) 的路上,帶著新的想象和希望。
東(dong) 旭光電(000413)8月1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與(yu)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曼大電子工程係項目團隊、英國IPGroup公司共同簽署了《股東(dong) 協議》,擬共同投資英國RIPTRON LIMITED(簡稱“RIPTRON”),開展與(yu) 曼大及其項目團隊的深度合作。
熟悉石墨烯行業(ye) 的人都知道,曼徹斯特大學可謂是孕育石墨烯文明的搖籃,而東(dong) 旭光電是近幾年石墨烯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兩(liang) 者攜手將利用曼大的懸浮石墨烯技術正式涉足高端傳(chuan) 感芯片領域,打破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高端產(chan) 品的空白局麵。
業(ye) 內(nei) 人士稱,中英聯手將石墨烯產(chan) 品推向高端化殿堂,不亞(ya) 於(yu) 二戰時期盟軍(jun) 登陸諾曼底的決(jue) 勝戰役。那麽(me) ,石墨烯高端傳(chuan) 感芯片為(wei) 啥這麽(me) 厲害?它將如何漂洋過海落地中國?聽了東(dong) 旭和曼大的故事,相信你就該重新認識中國石墨烯產(chan) 業(ye) 了。
新材料界“當紅辣子雞”
先來說說,石墨烯作為(wei) 新材料領域的“當紅辣子雞”肯定不是蓋的,那它到底有多硬核?坊間測試,它的厚度是頭發絲(si) 的二十萬(wan) 分之一,強度是鋼的兩(liang) 百倍。足夠薄、強度大、能導熱導電,這讓石墨烯行業(ye) 很“膨脹”。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cong) 石墨中分離出了石墨烯,石墨烯的“彪悍”人生由此開啟。2010年,因對石墨烯的卓著貢獻,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作為(wei) 石墨烯文明的誕生地,曼徹斯特大學也從(cong) 此成了材料界供全球朝拜的耶路撒冷。這家大學集納了石墨烯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和智囊團隊,擁有兩(liang) 大研發基地,分別是國家石墨烯研究所(NGI)和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GEIC)。
其中,NGI在歐洲石墨烯旗艦項目中擔任領導角色,旨在對各種類型石墨烯以及二維材料進行標準化基礎研究和質量評估。GEIC則是曼大石墨烯材料的工程應用基地,著重於(yu) 石墨烯產(chan) 品的工程化研發,並將其成功實現商業(ye) 應用。
你或許無法想象曼大對於(yu) 石墨烯的重視程度。據悉,NGI和GEIC兩(liang) 大中心均為(wei) 投資6000萬(wan) 英鎊(約5.5億(yi) 元)設立。一個(ge) 世界知名學府,擁有兩(liang) 個(ge) 石墨烯專(zhuan) 門研究所,投資規模合計高達11億(yi) 元,這是什麽(me) 概念?在中國,這大概相當於(yu) 一個(ge) 城市經濟開發區的財政資金投放力度。
而回頭看看國內(nei) ,那個(ge) 時候中國石墨烯領域發展最快的東(dong) 旭光電,也剛剛處於(yu) 石墨烯業(ye) 務產(chan) 業(ye) 化蹣跚起步、漸漸成型的時候。所以,在那個(ge) 時候的東(dong) 旭和曼大兩(liang) 個(ge) 世界石墨烯賽道的種子選手就命中注定了一場牽手。
跨過海洋的握手
於(yu) 是,有了跨過海洋的握手。
2018年11月,東(dong) 旭光電與(yu) 曼大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東(dong) 旭光電從(cong) 此有機會(hui) 針對曼大開發的所有石墨烯及其他相關(guan) 科學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發、生產(chan) 和商業(ye) 化。 隨後,嚐到甜頭的東(dong) 旭還沒等到過年,就與(yu) 曼大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GEIC)在北京簽署了正式一級會(hui) 員協議,也是在華為(wei) 和中航發之後第三個(ge) 與(yu) 曼大成為(wei) 全球戰略合作夥(huo) 伴的中國企業(ye) 。
這樣一來,東(dong) 旭可以在曼大GEIC中設立他自己的石墨烯產(chan) 品工程化實驗室,還可以打入GEIC技術谘詢委員會(hui) 內(nei) 部,參與(yu) 管理GEIC所有石墨烯工程化開發活動的信息。怎麽(me) 樣?這下地雷的秘密探清楚了!(有代溝的回避)
而且實話實說,中國民企限於(yu) 資金與(yu) 研發實力,石墨烯產(chan) 品工程化能力普遍偏弱,這次握手正好彌補了東(dong) 旭石墨烯產(chan) 業(ye) 工程化的短板。
這裏要解釋一下,所謂工程化,其根本目標就是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實現可信賴的產(chan) 品,所以也可以通俗理解成產(chan) 品化。所以說曼大不僅(jin) 可以讓中國石墨烯企業(ye) 找到產(chan) 品化的科學實施路徑,還可以提供殺手級技術,最接地氣的是可以提供大家最急需的產(chan) 品實戰攻略,簡直是一站式服務。
模式創新的力量
那話說回來,曼大看上東(dong) 旭光電什麽(me) 了?除了廣闊的中國市場,自然是中國企業(ye) 特有的靈活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落地能力。
就說這次雙方簽約合作的技術,是在矽晶圓表麵列的懸浮石墨烯陣列,這種設計抓住了石墨烯最根子上的特性——電子性能上的優(you) 勢,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單層碳原子層的電子移動速率和傳(chuan) 感特性。所以其落地產(chan) 品——懸浮石墨烯傳(chuan) 感芯片隻要漂洋過海落地中國,那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wei) 了,掰手指頭說:氣體(ti) 、應變、光學等等眾(zhong) 多領域,都可以落地應用。
而一切的實現,就在於(yu) 中國企業(ye) 東(dong) 旭光電在產(chan) 業(ye) 化應用和模式創新上的功力。
先說產(chan) 業(ye) 化落地。話說東(dong) 旭和曼大一牽手,馬上火花滿地走。根據目前的新聞披露,預計雙方合作的第一款傳(chuan) 感芯片和終端產(chan) 品今年內(nei) 即可問世。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院士親(qin) 自背書(shu) ,說這種懸浮石墨烯傳(chuan) 感器技術應用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產(chan) 業(ye) 界均屬首例,既是東(dong) 旭光電與(yu) 曼大合作結出的第一個(ge) 碩果,更是開啟全球石墨烯產(chan) 業(ye) 化應用新時代的標誌性產(chan) 品。
可見牛P不是吹的。
但產(chan) 品好是一方麵,如何把這麽(me) 好的技術和產(chan) 品在中國落地生根、實現量產(chan) ,這種模式上的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硬核實力。具體(ti) 玩兒(er) 法是這樣的,曼大將知識產(chan) 權轉讓給一家叫RIPTRON的目標公司,目標公司與(yu) 東(dong) 旭光電共同在中國成立由東(dong) 旭光電控股的合資公司平台。這個(ge) 平台的一個(ge) 重要目標就是對目標公司交付的芯片和終端產(chan) 品進行生產(chan) 製造和銷售。
所以想象一下未來的中國石墨烯產(chan) 業(ye) ,這家叫東(dong) 旭的公司如果在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發達地區一口氣建上幾個(ge) 生產(chan) 運營平台,通過和曼大更加精準和深入的合作,把這些石墨烯傳(chuan) 感器實現量產(chan) 和銷售,再把應用領域向環保、生命健康以及酒精等方麵擴展一下,那未來的中國石墨烯產(chan) 業(ye) ,這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來源:犀牛財經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