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製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全國人大代表、三棵樹董事長兼總裁洪傑表示:“為(wei) 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必須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在建築物全壽命周期內(nei) ,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汙染。”
洪傑介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hui) 能耗專(zhuan) 業(ye) 統計委員會(hui) 2020年11月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20)》的有關(guan) 數據,2018年全國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wei) 49.3億(yi) tCO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wei) 51.3%;2018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總量為(wei) 21.47億(yi) tce,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wei) 46.5%。這些指標數據雖然在十三五期間的增速放緩,但是年均增速仍達到3.6%以上。
洪傑表示,按照目前的數據預測,全國建築碳達峰時間為(wei) 2040年,比國家碳達峰目標的實現時間要滯後10年,而且我國建築總量持續增長、每年有160億(yi) 平方米的新建房屋麵積為(wei) 能源利用率僅(jin) 33%的高耗能建築,所以降低建築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刻不容緩。
然而,在建築節能保溫領域,材料及工程應用標準種類多、在各地執行標準不統一,對保溫節能質量帶來隱患;在建築低碳化領域,很多建築並沒有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一些低碳化的手段沒有得到應用和推廣。這些因素都不利於(yu) 綠色建築的全壽命周期管理和大力發展。
對此,洪傑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規範建築保溫材料和工程應用的相關(guan) 標準體(ti) 係,讓綠色建築更節能。
對同一類成熟的保溫材料在全國執行統一的唯一國家標準,由歸口主管部門製定,製定標準時,可適當提高保溫材料中與(yu) 安全性相關(guan) 的一些指標。通過執行統一標準和采信檢測報告的方式,結合放管服改革要求,地方省市全麵取消保溫材料(係統)備案製度,同時建立市場信用製度和黑白名單製度,防止不合格的保溫企業(ye) 魚目混珠和擾亂(luan) 市場。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既有建築外保溫工程質量排查,提升既有建築外保溫工程質量。
二是鼓勵種植屋麵(屋頂綠化)在國內(nei) 的全麵實施推廣,讓綠色建築更低碳。
在國內(nei) 許多省市實施的具有顯著固碳和釋氧效果的建築種植屋麵,可以達到碳補償(chang) 的目的,有利於(yu) 環境保護和建築節能。建議針對新建建築屋麵出台鼓勵發展種植屋麵相關(guan) 政策,可將新建建築屋頂綠化麵積與(yu) 開發商的建築綠化覆蓋率適當掛鉤;同時,可結合國內(nei) 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出台相關(guan) 針對屋頂綠化的鼓勵性政策。將《種植屋麵工程技術規程》列為(wei) 強製性國家標準。加強與(yu) 種植屋麵相關(guan) 的科研投入。分步實施,建立國內(nei) 各地區種植屋麵示範研究項目,有序推進國內(nei) 屋麵種植。
三是加強建築材料產(chan) 品和製造過程的健康低碳環保管控,讓產(chan) 業(ye) 鏈更綠色。
選擇建築材料和供應商時,符合國家環保和綠色建築資質要求,確保全供應鏈生產(chan) 與(yu) 交付的綠色健康環保低耗能,選用對自然破壞最少的材料。鼓勵供應商企業(ye) 建立超越國家標準的企業(ye) 綠色標準和碳排放標準,帶動上下遊合作夥(huo) 伴共同實現轉型升級,打造綠色產(chan) 業(ye) 鏈。鼓勵加大綠色新材料、新工藝、新應用的研發投入,通過產(chan) 學研創新聯合體(ti) ,開發更加低碳、綠色、環保的建築材料,從(cong) 源頭上減少材料的消耗,減少碳排放。
作為(wei) 中國塗料的龍頭企業(ye) ,致力於(yu) 打造塗料、防水、保溫、地坪、輔材、施工“六位一體(ti) ”綠色建材一站式集成係統。成立19年來,三棵樹在高質量發展中,把綠色創新貫穿到經營管理的每個(ge) 環節,建立綠色管理體(ti) 係和碳排放管理標準,製定超越國際標準的企業(ye) 綠色標準,通過綠色神秘彩金随机派发最高赠送采購、綠色研發、綠色智造工廠、綠色產(chan) 品、綠色交付、綠色施工,打造綠色生態圈和產(chan) 業(ye) 鏈;依靠國家級企業(ye) 技術中心的平台和雄厚的科研實力,追求極致的產(chan) 品、極致的性能、極致的應用,推動內(nei) 牆向健康到美麗(li) 到美好生活的第三次革命,讓外牆更環保、節能、美麗(li) ,賦能建築,塗靚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li) 中國。
文章來源:三棵樹
責任編輯:雷達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