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學“立邦獎學金”簽約儀(yi) 式在北京科技大學建龍報告廳舉(ju) 行。
本次設立的“獎學金”,將用於(yu) 評選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品學兼優(you) 的在校學生學業(ye) 獎學金,對象包括在校博士生和碩士生。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yu) 材料腐蝕與(yu) 防護基礎研究與(yu) 應用創新。
立邦中國母公司新加坡立時集團首席技術官洪江博士、立時集團創新成長事業(ye) 部高級總監周誌平博士、立時集團技術管理項目總監高建東(dong) 、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何民慶、校友會(hui) 辦公室、基金會(hui) 辦公室主任何進、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李芊、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高曉丹、中國腐蝕與(yu) 防護學會(hui) 秘書(shu) 長、北京科技大學國家材料腐蝕與(yu) 防護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杜翠薇,以及腐蝕與(yu) 防護中心教師代表高瑾教授等近百名師生出席了本次儀(yi) 式。
北京科技大學“立邦獎學金”捐贈簽約儀(yi) 式現場
北京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you) 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其為(wei) 國家鋼鐵冶金工業(ye) 以及其他各個(ge) 領域培養(yang) 了大批優(you) 秀人才。
新材料技術研究院以新材料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構築以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新材料開發——新材料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一體(ti) 的產(chan) 學研創新體(ti) 係。
新材料技術研究院下設先進製備加工技術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yu) 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5個(ge) 研究所(中心)。
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李芊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立邦的歡迎和感謝。
而對於(yu) 本次合作,立邦中國母公司新加坡立時集團首席技術官洪江博士表示:
“立邦作為(wei) 全球塗料行業(ye) 的引領者,曆來非常重視與(yu) 大學以及科研院校的合作,這是立邦開放創新的重要舉(ju) 措之一。我們(men) 身處一個(ge) 時刻變化的時代,唯有持續創新是應對挑戰的製勝之道。開放創新模式聯合了各個(ge) 創新團體(ti) 的力量,將加快創新產(chan) 品的開發以及商業(ye) 化。立邦希望和北京科技大學攜手合作,為(wei) 工業(ye) 金屬腐蝕與(yu) 防護基礎研究與(yu) 行業(ye) 創新添磚加瓦。”
立時集團首席技術官洪江博士在簽約儀(yi) 式現場致辭
中國腐蝕與(yu) 防護學會(hui) 秘書(shu) 長杜翠薇介紹了中國腐蝕與(yu) 防護協會(hui) 發展情況,希望今後有機會(hui) 可以加深校企合作,創新雙贏。
立時集團創新成長事業(ye) 部高級總監周誌平博士向北京科技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men) 介紹了塗料科學作為(wei) 滿足材料防護要求的關(guan) 鍵技術,在目前工業(ye) 應用中的創新趨勢,以及社會(hui) 快速發展帶來的新需求新挑戰。
期待未來以開放創新的模式深化和北京科技大學在產(chan) 學研用的合作,跨學科跨行業(ye) 協同不斷拓展邊界,在材料腐蝕和防護領域能夠取得升維突破。
周誌平博士
在現場分享塗料科學在工業(ye) 應用中的創新趨勢
隨後,校友會(hui) 辦公室、基金會(hui) 辦公室主任何進和周誌平博士共同簽署協議,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何民慶向洪江博士頒發了捐贈紀念證書(shu) 。
何民慶表示:
“ 希望持續深化雙方在行業(ye) 拔尖人才培養(yang) 、人員技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提升雙方合作的層次與(yu) 內(nei) 涵,攜手並進、精誠合作,為(wei) 引領行業(ye) 科技創新、推動社會(hui) 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探索出高校與(yu) 企業(ye) 合作共贏的‘北科模式’。”
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何民慶
向立時集團首席技術官洪江博士頒發捐贈紀念證書(shu)
此外,立邦還在現場積極與(yu) 學生交流互動,希望更多的北京科技大學學子能了解、關(guan) 注並參與(yu) 立邦未來的發展。
立時集團技術管理項目總監高建東(dong) 向學生介紹立邦中國
現場濟濟一堂,氣氛熱烈
未來,立邦中國將以“用科技構建最賦價(jia) 值的生態平台,成為(wei) 塗料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的引領者”為(wei) 企業(ye) 願景,攜手北京科技大學的教育平台,共同為(wei) 優(you) 秀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立邦中國
責任編輯:餘(yu) 凱旋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