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hui) 主席薄睦樂(le) (Martin Brudermüller)博士與(yu) 萊茵集團(RWE)首席執行官Markus Krebber,在德國礦山、化學和能源工會(hui) (IG BCE)主席Michael Vassiliadis的陪同下,共同宣布了一個(ge) 旨在實現化工行業(ye) 可持續生產(chan) 的極具前瞻性的計劃 ——新建一座總裝機輸出達到2吉瓦的近海風電場,為(wei) 巴斯夫位於(yu) 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化學品生產(chan) 基地提供綠色電力,並助力實現零碳製氫。該計劃旨在推進基礎化學品的生產(chan) 過程由目前的化石能源向電能驅動的轉型。
左起:IG BCE主席Michael Vassiliadis, RWE首席執行官Markus Krebber,巴斯夫CEO薄睦樂(le)
通過采用綠色電力及創新生產(chan) 技術,巴斯夫路德維希港生產(chan) 基地將成為(wei) 化工行業(ye) 氣候保護標杆
新建一座總裝機量2吉瓦的近海風電場,將從(cong) 2030年起為(wei) 巴斯夫提供綠色電力,助力實現零碳排放生產(chan) 工藝
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shu) ,專(zhuan) 注於(yu) 實現化工行業(ye) 氣候中和以及零碳製氫
這將涉及多個(ge) 零碳排放技術,例如生產(chan) 石油化學品的電加熱蒸汽裂解裝置。巴斯夫正與(yu) 相關(guan) 合作夥(huo) 伴共同研發這些技術。為(wei) 了推動這一合作項目,巴斯夫與(yu) RWE的首席執行官已簽署合作意向書(shu) ,從(cong) 而開展包括新建可再生能源電力設施以及采用創新技術實現氣候保護在內(nei) 的廣泛合作。
薄睦樂(le) 與(yu) Krebber表示:“我們(men) 希望共同通過電氣化以及零碳製氫加速化工行業(ye) 碳中和轉型。”IG BCE主席Michael Vassiliadis評論道:“兩(liang) 個(ge) 強大的合作夥(huo) 伴正以切實有效的手段共同實現能源轉型,保護氣候。我們(men) 支持這一重大項目,因為(wei) 其極具代表性。這將激發行業(ye) 能源創新並鼓舞來自各個(ge) 領域的從(cong) 業(ye) 人員,他們(men) 正憑著極大的熱情和專(zhuan) 業(ye) 知識努力成就這一轉型。他們(men) 應該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
上述計劃實施後,每年將能實現減少380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其中280萬(wan) 噸直接來自巴斯夫路德維希港基地。這清晰體(ti) 現了化工行業(ye) 能夠在氣候保護與(yu) 企業(ye) 競爭(zheng) 力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和諧共贏。風力發電場的建設將不需要公共補貼。
薄睦樂(le) 強調:“如果沒有充足的具有價(jia) 格優(you) 勢的可再生電力,未來的轉型便無從(cong) 談起!成功來自於(yu) 政府與(yu) 行業(ye) 間緊密、創新的合作,以及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上的協作。電力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RWE與(yu) 化工行業(ye) 領先企業(ye) 巴斯夫攜手,為(wei) 變革提供了必要的先決(jue) 條件。”
RWE 首席執行官Markus Krebber補充道:“為(wei) 巴斯夫這樣的工業(ye) 客戶配備近海風場,從(cong) 而促成製造流程的綠色供電及氫氣生產(chan) ,在德國還是首次。實現這個(ge) 計劃能夠加速推動可再生能源增長。當然,目前還有不少尚待解決(jue) 的問題,但我們(men) 會(hui) 持續推進,越快越好。這就是我們(men) 實現能源轉型的做法。”
實現這一計劃需要適合的監管框架。政策製定者已表示會(hui) 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增長目標,並加速提高產(chan) 能。為(wei) 了實現相關(guan) 目標,需要進行對計劃於(yu) 2030年後投入使用的近海項目場地進行招標。兩(liang) 家公司敦促,這些場地招標應指定聚焦工業(ye) 轉型的標書(shu) 參與(yu) 。另一重要因素是:綠色電力不應被收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EEG)。此外,目前尚無針對無碳製氫的相關(guan) 監管框架。
在今天發布的項目當中,巴斯夫與(yu) RWE展現了德國工業(ye) 領域如何通過巧妙規劃實現成功轉型。薄睦樂(le) 與(yu) Krebber表示:“我們(men) 確信,氣候中和的工業(ye) 生產(chan) 能夠為(wei) ‘德國製造’帶來附加值,增加工作崗位的同時促進技術出口。”
文章來源:巴斯夫進行時
責任編輯:路遙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