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yu) 房子裝修環節多、技術複雜、專(zhuan) 業(ye) 性強,行業(ye) 經營者和從(cong) 業(ye) 人員良莠不齊,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互信度不高等因素,使得建材家裝領域近年來成為(wei) 了投訴的熱點。
9日,深圳市消委會(hui)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市消委會(hui) 係統共受理涉及房屋裝修類投訴81宗,其中有兩(liang) 宗是群體(ti) 性投訴。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裝修合同違約、工程質量問題等方麵。其中,合同違約投訴量占比超過投訴總量的50%,質量問題占25%。
據悉,市消委會(hui) 已於(yu) 今年7月8日成立裝飾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目前處於(yu) 籌建階段,已有十多名專(zhuan) 業(ye) 顧問參與(yu) 以上兩(liang) 宗群體(ti) 性投訴的調查調解工作,今後,專(zhuan) 業(ye) 顧問將更多地參與(yu) 各項裝飾裝修消費維權工作。
據深圳市消委會(hui) 介紹,部分裝修公司在簽訂合同前,會(hui) 將預算價(jia) 格壓低或漏項,在施工後以各種理由提高報價(jia) 或增加項目,使得裝修總價(jia) 大大超出預算,不少消費者反映,其與(yu) 裝修公司簽訂合同後,裝修公司無故不進行施工或拖延施工,經消費者多次催促後仍不做出改進,導致最終不能夠按時完工。
此外,裝修合同中有關(guan) 材料的約定往往含糊其辭,實際裝修時裝修公司可能使用假冒偽(wei) 劣的材料,致裝修效果大打折扣。市消委會(hui) 表示,裝修合同、材料購買(mai) 清單及收據發票可作為(wei) 日後裝修業(ye) 主驗收維權的憑證,消費者可注意搜集。
深圳市消委會(hui) 提示廣大消費者,在與(yu) 裝修公司打交道的時候,需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在選擇裝飾公司時,應對企業(ye) 主體(ti) 信息及信用情況進行查詢;
二、業(ye) 主在談定單項價(jia) 格後,要與(yu) 裝修公司將單項的麵積尺寸丈量,並落實到合同中;
三、在簽訂時應注明所需材料(服務)的價(jia) 格、規格、等級、型號、品牌、數量等相關(guan) 細節,同時要當麵核實清楚材質、規格和等級;
四、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業(ye) 主一定要與(yu) 裝飾公司共同對每一個(ge) 工序環節(尤其是水電、防水等隱蔽工程)進行仔細驗收,確定沒問題再書(shu) 麵確認簽字。
家裝建材領域投訴最多的四大類問題
木地板類
投訴焦點:以次充好貨不對板
樣板和實物不對板,木地板色差大,工藝參差不齊,鋪設後木地板不平。
出現原因:在購買(mai) 時,一些不法經銷商通常都會(hui) 口頭承諾“實貨和樣板是一模一樣的”。但在送貨時,由於(yu) 木地板的數量較大,一些質量較差的木地板夾雜於(yu) 合格木地板之中,隻有等到消費者鋪設時才會(hui) 發現問題,等到找回經銷商時,一些經銷商又會(hui) 假意幫消費者回廠調貨,實際上拖延解決(jue) 問題的時間,而消費者一般不會(hui) 為(wei) 了部分木地板而延誤工期,因此問題常常不了了之。
消費者對策:購買(mai) 時盡量找正規品牌認可的經銷商或者到知名的建材超市購買(mai) 。當送貨到家時,最好拆開包裝,檢查每塊木地板,或者抽查木地板,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退回處理。
投訴焦點:施工質量互相扯皮
木地板鋪設不久便起拱變形,將問題向木地板商家投訴,商家表示是施工出現問題,讓消費者找回施工隊,結果廠商和施工隊互相扯皮。
出現原因:木地板不僅(jin) 材料重要,安裝也很重要。一般這種情況出現是由於(yu) 另外聘請經驗不足的裝修隊施工。在這種情況下,責任的認定就相對困難,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也隻能吃啞巴虧(kui) 。
消費者對策:一定要確保施工隊經驗足夠豐(feng) 富,並且充分了解所購買(mai) 木地板品種的特性。若希望保險一些,建議消費者可以聘請木地板廠商提供的專(zhuan) 業(ye) 工人上門安裝木地板,這些專(zhuan) 業(ye) 工人對品牌木地板比較了解,鋪設也相對正規,消費者隻要按照標價(jia) 付給一定的報酬就可以得到專(zhuan) 業(ye) 的服務。
瓷磚類
投訴焦點:質量存在問題
從(cong) 12315網站上可以看到,客廳地磚、鋪貼牆麵的瓷片的質量投訴最集中,表麵或接縫不平整、瓷磚色差大、有裂紋、花色不均勻等問題最常見。
出現原因:瓷磚的質量問題通常從(cong) 外觀上就可以看出來,如有黑點或針孔,銷售人員會(hui) 欺騙說是這一種特殊的花色效果,其實是瓷磚在煆燒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此外,瓷磚表麵還可能出現劃痕、龜裂等現象,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碰撞產(chan) 生的問題。
消費者對策:辨別瓷磚質量的方式很多,可以通過聽、看、摸等方式辨別。首先,敲打瓷磚表麵,聲音清脆說明瓷磚密度和硬度高。其次,看瓷磚表麵的光澤度和平整程度,可用硬物刮一下瓷磚麵,如果留下痕跡,說明瓷磚釉麵差。最後可通過觸摸來感覺瓷磚的質量,感覺看看瓷磚表麵有沒有凹凸不平的狀況。
投訴焦點:鋪後發黃變黑
牆麵瓷磚鋪設不到一個(ge) 月就發黃,表麵產(chan) 生小黑點,甚至瓷磚的連接處出現裂縫等現象。
出現原因: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衛生間、廚房等水分、濕氣較重的瓷磚鋪設區域,原因有二,一是瓷磚本身的吸水率偏高;二是鋪設不慎導致,拚貼瓷磚時令接縫不牢。
消費者對策:要根據瓷磚的耐磨度、吸水率等,評定瓷磚適合鋪設在哪些區域。此外在收貨時,要特別看清瓷磚的外包裝是否完好,並打開檢查瓷磚是否碎裂,出現碎裂的瓷磚可以要求廠家及時退換。
潔具類
投訴焦點:價(jia) 格水分大
潔具產(chan) 品標價(jia) 高得驚人,並往往被“低價(jia) 甩賣”,以低至5折甚至以下的優(you) 惠低價(jia) 出售,這種情況在傳(chuan) 統的建材市場中最常出現。
出現原因:討價(jia) 還價(jia) 售賣方式在潔具領域最為(wei) 嚴(yan) 重。經銷商一般並不會(hui) 明碼標價(jia) ,往往聲稱會(hui) 給消費者打折,有的消費者貪圖便宜,都會(hui) 選擇在這類商家處購買(mai) 潔具,但由於(yu) 不是行家,往往還是陷入了商家的價(jia) 格陷阱。此外,低價(jia) 格也意味著售後服務縮水,消費者今後遇到產(chan) 品問題可能投訴無門。
消費者對策:消費者應當明白,低價(jia) 甩賣、優(you) 惠打折隻是商家吸引消費者關(guan) 注的慣用伎倆(lia) ,其實這背後涉及的是商家以及品牌的誠信問題。對於(yu) 消費者來說,最好到正規的賣場或建材超市購買(mai) 產(chan) 品,千萬(wan) 不要為(wei) 了便宜而以犧牲售後服務等品牌必須提供的服務為(wei) 代價(jia) 。
投訴焦點:售後服務不到位
一旦潔具產(chan) 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到廠家反映時,在購買(mai) 時所承諾的售後服務難以實現,或者一些不法品牌拖延解決(jue) 問題的時間。
出現原因:一些經銷商為(wei) 了降低成本,雖然承諾上門安裝,但是聘請的卻是經驗不足的工人操作,為(wei) 日後的使用埋下了安全隱患。
消費者對策:消費者在購買(mai) 時,要看清楚購買(mai) 合同和廠家承諾的售後服務範疇,並對服務內(nei) 容進行確認,並且最好直接和解決(jue) 售後問題的廠家部門先直接聯係,確定日後遇到問題時可得到解決(jue) 後,再購買(mai) 該潔具產(chan) 品。
櫥櫃類
投訴焦點:偷工減料
安裝的櫥櫃和在店內(nei) 看到的櫥櫃樣板不一致,材料明顯粗糙,把手、五金件等細節的處理不夠細致。櫥櫃使用後對室內(nei) 環境汙染嚴(yan) 重,身體(ti) 明顯不適,櫥櫃材料的甲醛含量超標。
出現原因:由於(yu) 櫥櫃行業(ye) 競爭(zheng) 激烈,一些廠家為(wei) 了牟利,在生產(chan) 過程中偷工減料或使用偽(wei) 劣材料替代,令櫥櫃很難達到國家規定的環保標準。醛含量超標、耐劃痕、耐幹熱等台麵性能不合質量問題仍是櫥櫃投訴的熱點所在。
消費者對策:購買(mai) 時,除了建議到正規的大品牌櫥櫃廠商處購買(mai) 外,切勿隻聽信銷售人員的一麵之詞,最好查看相關(guan) 的環保質量認證證書(shu) 。要注意,最好櫥櫃的箱板上所有的排鑽孔位全部都加裝了封蓋,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甲醛釋放,更加環保安全。
投訴焦點:報價(jia) 陷阱
相同的材質、不同的品牌,櫥櫃報價(jia) 卻相差很大,麵對複雜的計算清單,消費者常感到一頭霧水。
出現原因:櫥櫃的報價(jia) 和所使用的材料單位價(jia) 格和材料長度麵積相關(guan) 。目前,櫥櫃廠家普遍以延米來計算櫥櫃的價(jia) 格,即按照櫥櫃櫃體(ti) 的長度計算,比較複雜,消費者不一定能完全看懂。一些不正規的櫥櫃品牌就利用這個(ge) 漏洞,欺瞞消費者,多算麵積令消費者多付冤枉錢。
消費者對策:建議消費者到正規的櫥櫃廠家購買(mai) 櫥櫃,雖然貨比三家,這些知名櫥櫃廠家的櫥櫃的單位報價(jia) 可能較高,但是計算總造價(jia) 時卻比較正規,因此總體(ti) 價(jia) 格不一定高,消費者千萬(wan) 不要盲目看價(jia) 格下決(jue) 定。此外,櫥櫃的計算千萬(wan) 不要籠統計算,最好要分門別類按實際使用的櫃體(ti) 計算,扣除不需要用到板材的空間,將櫥櫃的價(jia) 格清單盡量細化。
責任編輯:李德勝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