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業(ye) 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也即目標體(ti) 係。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個(ge) 對象,也即參照物。但對於(yu) 絕大多數企業(ye) 來說,這個(ge) 參照物不好找,其實是一個(ge) 參照體(ti) 係的概念,有點類似於(yu) 企業(ye) 常說的十年遠景或藍圖似的,隻是這個(ge) 遠景或藍圖往往好高鶩遠,當真然成為(wei) 了夢想。

結合實際,我想到兩(liang) 點,一是服務的趨勢,二是互聯網思維。當然這兩(liang) 點也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
先談服務。可以想象,未來的服務業(ye) 發展是重中之重,服務業(ye) 的產(chan) 值必將超過製造業(ye) ,我們(men) 一直在提倡大力發展服務業(ye) ,現在似乎服務業(ye) 的春天在中國終於(yu) 到來,因為(wei) 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們(men) 服務業(ye) 的占比還太低,因此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現在所有的優(you) 秀製造業(ye) 企業(ye) 都在向服務業(ye) 轉型,尤其是傳(chuan) 統行動傳(chuan) 統企業(ye) 。甚至可以說,服務己經成為(wei) 製造業(ye) 的第二春。製造的服務化趨勢己經很明顯,未來整個(ge) 經濟結構必然是小製造大服務的格局。製造將變得越來越簡單,之前的工業(ye) 化是將製造環節分工細化,是通過分來促進生產(chan) 力的提高,接下來信息化時代的製造將由分到合,通過合來進一步提高生產(chan) 力。於(yu) 是整個(ge) 製造業(ye) 的自動化、智能化、按需定製化將成為(wei) 現實。君不見現在汽車房子飛機都可以3D打印了,未來還有什麽(me) 實體(ti) 產(chan) 品不能打印呢?當然未來製造業(ye) 不單是合的趨勢,不單是無人無燈的製造,更為(wei) 重要的是按需的發展,就是說不再是傳(chuan) 統的批量生產(chan) ,一定是按需的柔性生產(chan) ,比如現在寶馬的一條生產(chan) 線可以同時生產(chan) 17個(ge) 不同品類的產(chan) 品。未來的製造不但是高效的,更是環保的,杜絕一切資源浪費,所有的碎片都將得到利用,所有的需求都將得以滿足。
當然製造的簡單化,不是說製造變得不重要,是指當下傳(chuan) 統的製造己經不再重要,己經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而要轉向服務型製造。什麽(me) 是服務型製造,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客戶導向市場導向的製造,是服務客戶,而不是先考慮自己的製造。怎麽(me) 樣服務客戶,一是要建立服務的意識,二是要充分應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因為(wei) 服務要講究準確性、及時性。我們(men) 在服務上一直存在兩(liang) 個(ge) 認識上的問題,一是視服務為(wei) 下等職業(ye) ,因此缺乏服務意識,缺乏對服務業(ye) 者的基本尊重。二是隻重視向上的服務,輕視向下的服務,關(guan) 注向上領導的服務,忽略向下平民的服務,這是文化的問題。三則是指除了提供實體(ti) 產(chan) 品之外,更為(wei) 重要的是要提供無形的增值服務,未來這些增值服務對於(yu) 企業(ye) 發展的重要性將遠大於(yu) 實體(ti) 產(chan) 品。因為(wei) 服務是無法標準化製造的,服務是具有情感的,服務是最能帶來體(ti) 驗的,我們(men) 說好產(chan) 品會(hui) 說話,那麽(me) 服務就是根本連話都不用說的最好的產(chan) 品。四是互聯信息一體(ti) 化將徹底打破我們(men) 對服務的傳(chuan) 統認知,將大大的推動服務業(ye) 的快速發展,並以最快的速度確立服務業(ye) 在整個(ge) 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我們(men) 看到這些年那些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ye) ,他們(men) 的定位其實都在於(yu) 服務,而不是傳(chuan) 統的製造。
上麵己經說了,所有製造業(ye) 都在向服務轉型,製造與(yu) 服務將一體(ti) 化,各自行業(ye) 邊界都己打開,或許未來將整合成為(wei) 製造服務或服務製造業(ye) ,這是大勢所趨。另外,既然服務業(ye) 是趨勢,那麽(me) 從(cong) 管理的角度來看,重心也要從(cong) 製造管理轉向服務的管理。一是如上所述,未來純粹製造的管理將完全自動智能化,短期來看己無太多可研究的,尤其對於(yu) 中國的企業(ye) 來說,完全可以引入先進的設備與(yu) 智能技術,以實現所謂後發的優(you) 勢。二是服務由於(yu) 其無形的特質,由於(yu) 其完全依賴建立於(yu) 活生生的人上,其更看重於(yu) 過程的情感與(yu) 體(ti) 驗,人畢竟不是機器設備,因此服務是不可能實現完全的標準化智能化的,也正因此,服務其本身含義(yi) 與(yu) 包括的範疇將難以界定,其外延將有無窮無盡的拓展。
接下來再談談互聯網思維。
現在這個(ge) 東(dong) 西很熱,熱得大家不知所雲(yun) 。大凡過熱的東(dong) 西,往往表明還有太多不清楚的地方在等著我們(men) 。對待過熱,自然要用冷的方式來降降溫,以讓環境恢複適宜生長的狀態。其實,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其思維之所以在中國這麽(me) 熱,既有客觀的市場發展因素,更有主觀的政治文化發展因素,由於(yu) 涉及麵太廣且過於(yu) 敏感,此點不細述。
我一直在想,為(wei) 什麽(me) 西方發達體(ti) 互聯網沒有這麽(me) 熱,為(wei) 什麽(me) 網絡銷售占比相較中國還低。美國互聯網的發展早在上世界90年代開始,在經曆了短暫的互聯網泡沫之後,目前的互聯網企業(ye) 全部轉向服務型定位的企業(ye) 。而至於(yu) 德國,似乎根本不提什麽(me) 互聯網思維,他們(men) 提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工業(ye) 4.0概念。比如究竟什麽(me) 是互聯網思維,雖然我們(men) 動不動說道,可現在即便從(cong) 概念上也沒有一個(ge) 準確而清晰的定義(yi) ,更不用說到不同行業(ye) 不同企業(ye) 的應用之理解了。我的理解從(cong) 具體(ti) 來說,一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純線上電商的發展,二是如何看待從(cong) 線下到線上以及上下融合的發展。
現在一些所謂的互聯網大佬在談到互聯網對於(yu) 企業(ye) 的發展推動時,常常會(hui) 提到所謂一切企業(ye) 都將電商化,都將互聯網化的刺耳觀點。對於(yu) 此類論調,我們(men) 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與(yu) 理解,切不可人雲(yun) 亦雲(yun) 。一個(ge) 觀點得以最快最廣的傳(chuan) 播,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歪解也就會(hui) 越多。試想所有企業(ye) 都如阿裏或京東(dong) ,那麽(me) 我們(men) 就隻剩下吃互聯網空氣的份了。武斷一點的說,這個(ge) 世上沒有電商是沒事的,但沒有實體(ti) 製造業(ye) 是萬(wan) 萬(wan) 不能的。目前純電商企業(ye) 最核心的價(jia) 值在於(yu) 構建了基於(yu) 實現某類橫向消費者需求的一體(ti) 化數據庫信息平台,但未來的趨勢必然是線上線下的結合,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結合,而不是簡單的線上為(wei) 王。
至於(yu) 上下結合的發展,根據具體(ti) 不同行業(ye) 及企業(ye) 情況,也可分為(wei) 從(cong) 上到下、從(cong) 下到上以及上下並進三個(ge) 運營模式類別。從(cong) 資源整合的角度,又可以分為(wei) 基於(yu) 現有產(chan) 品價(jia) 值鏈拓展的產(chan) 業(ye) 鏈縱向整合以及基於(yu) 某一類橫向消費者群體(ti) 需求的價(jia) 值鏈整合。還有一點我們(men) 需要加強認識,就是服務業(ye) 究竟是虛擬經濟還是實體(ti) 經濟,我的認識是,無形的未必都是虛擬,無形的也未必就不是實體(ti) ,隻要是需要主要依賴線下或者線下仍是主要素之一的運營方式來實現的,就應當算是實體(ti) 經濟,顯然我們(men) 不能以過去的眼光及角度來看待或區別實體(ti) 與(yu) 虛擬經濟,現在這二者往往是融合難分的。
當然從(cong) 渠道的角度來說,隨著互聯的發展,市場需求實現的信息了解、選擇及決(jue) 策過程尤其前端行為(wei) 過程己經快速的由線下轉向線上渠道。但這並不意味著線下渠道再無發展空間,而是指傳(chuan) 統線下渠道在數量上己經飽和,在價(jia) 值提供上也無法適應新的發展需求之需要,如果現在一個(ge) 品牌在一個(ge) 城市仍然以建立更多的網點為(wei) 目標,或者仍然是多網點、小而散的模式在經營,仍然是像櫃員機式一動不動的靜生態方式,那麽(me) 可以確定這實在是低效的、滯後的,這其中必然產(chan) 生著巨大的資源浪費。
基於(yu) 工業(ye) 化的渠道自然無法滿足信息化之要求,因此要依據市場的新變化與(yu) 需求進行轉型升級,以及要考慮與(yu) 線上的互動連接,共同形成一個(ge) 新的立體(ti) 高效的渠道生態係統。總的來說,我的觀點是,互聯網是勢不可擋的,先不管什麽(me) 思維不思維,這個(ge) 東(dong) 西我們(men) 一定要從(cong) 經營層麵先用起來,作為(wei) 一種先進的管理技術哪怕改善工具,其它的以後再說——相信其功效自然會(hui) 逐漸顯露出來。
責任編輯:雷達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