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獎

中國塗料進化史之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xing) ,各行各業(ye) 對油漆的需求極大。我國塗料工業(ye) 在舊中國隻有約50家規模不大的小廠基礎上,伴隨著我國工業(ye) 發展和工業(ye) 化的進程,開始了我國塗料工業(ye) 不斷變革的發展曆程。首先,新中國的塗料工業(ye) 順利地度過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道路時期,這一時期包含了1949~1952年的3年經濟恢複和1953年開始的5個(ge) “五年計劃”階段的發展、調整、再發展。期間,雖然因左的思想影響使包括塗料工業(ye) 在內(nei) 的我國工業(ye) 發展產(chan) 生了一些問題,但縱觀這一時期我國的工業(ye) ,發展依然占據主流,所以經過30年的建設,我國塗料工業(ye)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第一個(ge) 10年(1949~1958年)平均增長44.2%,第二個(ge) 10年(1959~1968年)平均增長12.4%,第三個(ge) 10年(1969~1978)平均增長9.88%,為(wei) 我國塗料工業(ye) 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建國後,1949~1952年三年經濟恢複期,黨(dang) 中央和政府為(wei) 了調動民族資本主義(yi) 和個(ge) 體(ti) 經濟的積極性,恢複生產(chan) ,發展經濟,對此采取了幫助恢複和發展的政策,使當時主要為(wei) 民族資本和個(ge) 體(ti) 經濟的塗料廠的生產(chan) 得到了恢複和發展,1952年塗料產(chan) 量由1949年的7183噸增長到27000噸。

    在“一五”、“二五”期間,全國對個(ge) 體(ti) 手工業(ye) 和私營工商業(ye) 進行了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這時全國的塗料廠通過政府接管、收購和公私合營,少數廠變為(wei) 了國營、多數廠變為(wei) 了公私合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和生產(chan) 廠的積極性,各地為(wei) 迅速發展擴大生產(chan) 廠規模,提升水平,將一些小規模的塗料生產(chan) 廠合並整合,如上海振華造漆廠、上海造漆廠、上海開林造漆廠等都是在“一五”至“二五”時期通過政府接管實現國營或公私合營後合並整合數家小塗料廠和小顏料廠不斷發展壯大的。

    同時在以重工業(ye) 為(wei) 中心的工業(ye) 建設和鞏固擴大集體(ti) 所有製以及全民所有製經濟政策指引下,各省市根據工業(ye) 發展的需要紛紛新建了一批國營和集體(ti) 性質的大大小小的塗料廠。另外,在“三五”計劃立足戰爭(zheng) ,積極備戰,加快三線建設等政策的要求下,由沿海地區廠支援內(nei) 點建設了一些大小三線廠。全國塗料產(chan) 量也由1949年的7183噸到1978年增長到34.35萬(wan) 噸,增長了47.8倍,遍布全國的百家塗料廠已初步形成了我國塗料工業(ye) 合理布局的骨架。

    1949  — 中國油漆業(ye) 第一份數據誕生

    國家公布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油漆業(ye) 的第一份數據。根據當時我國油漆廠的年產(chan) 量統計顯示,年產(chan) 量最高的是大連油漆廠,為(wei) 4154噸;其次是沈陽油漆廠,產(chan) 量為(wei) 1303噸;而上海全市油漆年產(chan) 量僅(jin) 為(wei) 1170噸。

    1949~1952  — 經濟恢複期的努力

    北京:

    當時的政務院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機關(guan) 企業(ye) 管理局所辦的機關(guan) 企業(ye) 公營新中國工程公司收購了奮鬥油漆廠,開始籌建公營的塗料廠。當時廠地約5畝(mu) ,由民房改造的廠房十幾間,和幾台製漆的設備。從(cong) 1951年9月籌建,於(yu) 1952年1月開始生產(chan) 。工廠定名為(wei) 公營新中國工程公司油漆廠,成為(wei) 北京市第一家公營的塗料企業(ye) ,後更名為(wei) 地方國營北京市油漆廠。    

    上海:

    1949年7月,上海成立造漆工會(hui) 籌備會(hui) ,振華設工作組,生產(chan) 麵向大眾(zhong) 的經濟調合漆,打開銷路,維持生產(chan) 。開林廠則在1950年5月改為(wei) 地方國營,華東(dong) 工業(ye) 部派李洪誌到廠接管。

    1950年“二六”轟炸後,美帝國主義(yi) 采取經濟封鎖、禁運手段,大部分依賴進口原料生產(chan) 的油漆行業(ye) 曾陷入困境。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鼓舞下,全國油漆廠在政府和工會(hui) 的支持下,開展了振奮人心的“自救運動”,用國產(chan) 原料代替進口原料,恢複生產(chan) 。其中上海振華、永固等廠職工還主動減薪、減飯費,堅持生產(chan) ,共渡難關(guan)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全國還掀起增產(chan) 捐獻高潮。據《上海方誌》記載,上海造漆行業(ye) 捐獻人民幣15萬(wan) 元左右,相當於(yu) 當時捐獻一架飛機的價(jia) 值;且同時多次完成軍(jun) 需任務,振華廠還研製水陸兩(liang) 用漆支援軍(jun) 工急需。

    1950

    湖南:

    湖南造漆廠——由肖慶祓、魯開文等4位畢業(ye) 於(yu) 大學化工專(zhuan) 業(ye) 的熱血學生於(yu) 1950年創立,為(wei) 中南地區第一家全民所有製塗料廠,也是湖南省第一家塗料生產(chan) 廠建成投產(chan) 。工廠的誕生,填補了湖南塗料工業(ye) 的空白。湖南塗料工業(ye) 從(cong) 此走上了有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之路。

    西北:

    1951年,由國家投資,在西安開始籌建了西北地區的第一家油漆廠,即西安油漆廠(在資產(chan) 重組時更名為(wei) 西安利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一度為(wei) 西北最大的油漆生產(chan) 廠家。

    東(dong) 北油漆廠(哈爾濱斑馬工貿有限公司前身)也在建國初期成立,曾以“斑馬”牌油漆獨霸東(dong) 北油漆化工市場。

    1953~1962  — 國有改造下的漆業(ye) 生態

    自1953年起,塗料私營企業(ye) 開始在國家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政策扶植下,克服困難,恢複生產(chan) ,逐步納入了國營經濟渠道。

    北京:

    1953年起北京市地方工業(ye) 局決(jue) 定由國家投資興(xing) 建新廠,安排占地10000平方米,年產(chan) 1000噸塗料的規模。經過1年多的土建施工、設備安裝,於(yu) 1954年5月正式遷至新廠生產(chan) ,為(wei) 北京工業(ye)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2年塗料廠的產(chan) 量隻有240噸,1954年以後得到擴展,到1956年即達到1000噸的規模。

    1956年初,北京實行全行業(ye) 公私合營。根據當時政府的安排,組成公私合營油漆廠,歸北京油漆廠(北京紅獅塗料集團有限公司前身)領導。到1958年政府決(jue) 定撤銷公私合營油漆廠,廠房設備並入北京市油漆廠,人員包括私方全部成為(wei) 北京市油漆廠的職工,從(cong) 此形成北京市油漆廠是北京唯一塗料企業(ye) 的局麵,維持至20世紀80年代。

    天津:

    1953年1月,天津永明油漆廠作為(wei) 我國油漆行業(ye) 的排頭兵,成為(wei) 第一個(ge) 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ye) ,命名為(wei) 天津市公私合營永明油漆工業(ye) 公司。1958年,天津油漆行業(ye) 將分散的各企業(ye) 合並成天津市油漆顏料總廠,除了“永明”、“中國”和“東(dong) 方”三大油漆廠外,還包括大大小小四十多個(ge) 相關(guan) 企業(ye) 。至此,“燈塔”成為(wei) 天津油漆行業(ye) 的整體(ti) 品牌。1964年,天津市油漆顏料總廠劃歸化學工業(ye) 部,改名為(wei) 化工部天津油漆廠。1970年國家調整管理體(ti) 製,化工部天津油漆廠下放給天津市化工局有機染料化學工業(ye) 公司,命名為(wei) 天津油漆廠。

    上海:

    1953年,上海的油漆廠也開始由私營走向公私合營。7月,由英商經營的永光油漆廠,因無法維持生產(chan) ,企業(ye) 將廠房、設備無條件上繳國家,改為(wei) 地方國營上海永光油漆廠。

    1954年6月敖利馬化學品公司外商回國前,也將股權上繳給國家,地方工業(ye) 局派嚴(yan) 恒昌任總經理兼廠長,企業(ye) 改為(wei) 公私合營亞(ya) 美化學品廠。

    1955年7月起,國家對振華、萬(wan) 裏、永固、上海、天一亦實行了公私合營,連同已屬地方國營的開林、永光和最早合營的亞(ya) 美廠,形成上海塗料行業(ye) 國營經濟的基礎。

    1956年

    1956年1月,上海塗料行業(ye) 43家油漆和部分顏料廠全部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上海市造漆顏料工業(ye) 公司(1979年上海油漆行業(ye) 從(cong) 有機公司分離,組建上海市塗料工業(ye) 公司),建立中心試驗室(上海塗料研究所前身)。據當時的資料顯示,實行公私合營的第一年,即1956年,上海油漆產(chan) 量達到13862噸,為(wei) 1949年的11.8倍。1953-1956年間,因建設需要推動了上海油漆行業(ye) 品種結構的改革,此間上海全市試製投產(chan) 合成樹脂型磁漆、底漆、縐紋漆、絕緣漆、船殼漆等74種。

    重慶:

    1954年,重慶的競成化工廠、美華油漆廠、建華製漆廠三家亦合並組建了重慶油漆廠。

    1965年從(cong) 上海開林油漆廠等廠家遷入部分職工,擴大了重慶油漆廠的生產(chan) 規模,使之逐步發展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油漆生產(chan) 廠家之一,且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塗料研究所。現為(wei) 重慶三峽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

    1956年,武漢建華油漆廠也在私營工商業(ye) 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中易名為(wei) 武漢製漆廠,為(wei) 公私合營製(因“雙虎牌”產(chan) 品享譽中外,1988年更名為(wei) 武漢雙虎塗料工業(ye) 公司,後又易名為(wei) 武漢力諾雙虎塗料有限公司)。

    廣州:

    相繼建立起了萬(wan) 國油漆廠、廣豐(feng) 油漆廠等。1954年10月,嶺南化學工業(ye) 廠實行公私合營,翌年通聯化工廠並入該廠。

    1956年2月,以嶺南化學工業(ye) 廠為(wei) 基礎,並入安亞(ya) 、廣豐(feng) 2廠和南大、昌明、永豐(feng) 、就興(xing) 、譚泗記等5家小油漆手工業(ye) 戶,下半年又吸收手工業(ye) 戶22戶入該廠。

    經過1954年的合並和1956年的公私合營,廣州除振華、西南、綸興(xing) 、廣和分別並到其他行業(ye) 外,餘(yu) 下企業(ye) 皆並入嶺南化學工業(ye) 廠。1964年,嶺南化學工業(ye) 廠更名為(wei) 嶺南油漆廠(1966年再次易名為(wei) 廣州製漆廠,為(wei) 珠江化工前身)。

    1965年後,廣州油漆行業(ye) 增加白雲(yun) 化工廠(1966年改名為(wei) 紅雲(yun) 化工廠)、堅紅化工廠、廣州塗料研究所、廣澳塑料塗料有限公司、紙行漆油化工廠、永華工藝油漆廠、延安油漆廠(廣州市五羊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等生產(chan) 企業(ye) 。

    寧波:

    1957年,國營寧波造漆廠成立,開創了寧波現代塗料生產(chan) 和發展的新紀元。

    陝西:

    1958年,陝西省興(xing) 平市社會(hui) 福利加工廠成立,係街道集體(ti) 福利加工廠。該廠於(yu) 1965年由當地政府收編為(wei) 地方國營企業(ye) ,更名為(wei) 興(xing) 平油漆廠(陝西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計劃經濟時期化工部定點生產(chan) 油漆的30家專(zhuan) 業(ye) 廠家之一。

    1958年

    順德:

    1958年誕生了當地的第一家塗料生產(chan) 廠家,即龍江化工廠。廣東(dong) 順德後來因為(wei) 改革開放的春風,家具企業(ye) 快速發展,塗料企業(ye) 也隨之快速發展,順德成為(wei) 中國第一個(ge) “中國塗料之鄉(xiang) ”,木器塗料曾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1958~1962  — “大躍進”下,塗料工業(ye) 受衝(chong) 擊

    受“大躍進”和“左”的錯誤思想影響,片麵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指標,生產(chan) 水平大起大落。1958-1960年,各地的塗料工業(ye) 產(chan) 值皆以百分之幾十,甚至逾百分之五十的增長率猛升,其中有很大的水分。1961年和1962年,國家開始遭受自然災害,生產(chan) 連年滑坡,塗料工業(ye) 也深受影響,年產(chan) 值又急劇下降。

    1966~1976  — 文革前後對比

    文革前:

    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品種結構的改革,我國試製成了不少合成塗料新品種,有用於(yu) 輕工裝飾的氨基烘漆、錘紋漆、環氧漆;有改進塗料工藝的水性電泳漆;用於(yu) 電機絕緣的聚酯型絕緣漆;用於(yu) 金屬耐高溫的有機矽漆,等等。我國建築塗料也在當時開始了萌芽,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振華造漆廠等單位曾先後研製成功聚醋酸乙烯乳膠漆,這是建國以來國內(nei) 最早研製成功並投入生產(chan) 和應用的有機乳液型建築塗料品種。

    文革後:

    “文化大革命”十年,打亂(luan) 了正常的生產(chan) 秩序,塗料行業(ye) 生產(chan) 幾經折騰,塗料產(chan) 量連續十年徘徊在3萬(wan) 噸左右,1976年完成30377噸,比1966年時還下降了1.0%。

    1976~1978  — 黎明前的曙光

    文革結束後,我國塗料工業(ye) 開始了複蘇。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塗料業(ye) 試製成了用於(yu) 航空工業(ye) 的蒙皮漆,用於(yu) 艦船的新型防鏽防汙漆、油水艙漆和飲水艙漆,用於(yu) 化工設備防腐蝕及船舶的氯化橡膠漆,耐氣候性好及不易泛黃的丙烯酸酯漆和無油氨基烘漆。上海造漆廠還試製成了用於(yu) 塑料製品的熱塑性丙烯酸漆,為(wei) 以塑代木的輕工製品表麵塗裝提供了新型塗料。

    附錄:1949-1978年全國塗料產(chan) 量統計表

中國塗料進化史之改革開放前

(未完待)


責任編輯:雷達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上一篇 2015-10-31 15:04
下一篇 2015-11-02 07:45

相關推薦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