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料企業(ye) 8000家,品牌上萬(wan) 個(ge) ,算是品牌大國,也是產(chan) 量大國。國人往往稱,中國是第一塗料大國。企業(ye) 和品牌之多,注定要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優(you) 勝劣汰。2015年,注定是中小塗料企業(ye) 的“重坎”。

但是,民族塗料品牌的前三強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個(ge) 。從(cong) 這點看,中國塗料的企業(ye) 再多,也不能稱之為(wei) 塗料強國。
中國塗料企業(ye) 有一個(ge) “規模情結”,特別希望把企業(ye) 做大。看看那些掛在牆上的榮譽牌,就略知一二。“某某百強”、“化工500強”、“塗料100強”等證明了所謂輝煌的故事。還有牆上掛著的口號,例如“未來三年進入中國前三,五年躋身世界前三”、“項目建成投產(chan) 後,每年可為(wei) 企業(ye) 貢獻10億(yi) 元營收”等等。有人認為(wei) ,國內(nei) 企業(ye) 家喜歡肥胖式的公司,看起來規模大,牛高馬大很能嚇唬人。發達國家企業(ye) 家更喜歡肌肉型公司,個(ge) 子不一定大,但孔武有力。國外企業(ye) 家對規模的興(xing) 趣要低得多,他們(men) 更在乎自己公司在專(zhuan) 業(ye) 領域裏是否足夠強大。
新加理集團董事長王維成曾這麽(me) 說:“大不一定強,但是不大一定不強。”我認為(wei) ,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就值得推敲。他說得的不大,是單個(ge) 領域的不大,還是全行業(ye) 的不大。不大當然也可以很強。
日本的製造企業(ye) 就並非“大而全”,更多的是“小而強”。日本的製造企業(ye) 就擅長製造處於(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高技術、高附加價(jia) 值的中間產(chan) 品和裝備。日本中小企業(ye) 追求技術進步,立誌要有“一技之長”。日本企業(ye) 群體(ti) 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成千上萬(wan) 家各懷“一技之長”和能工巧匠的優(you) 秀中小製造企業(ye) 構成“日本製造”金字塔的基礎。很多隻有幾十至上百名員工的中小企業(ye) 為(wei) 大企業(ye) 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神秘彩金随机派发最高赠送,或為(wei) 試製新商品所必須的複雜加工服務。不少日本中小企業(ye) 在某種中間產(chan) 品的世界市場上占很大比例甚至首位,因為(wei) 能製造獨門產(chan) 品而被稱為(wei) “only one”(僅(jin) 此一家)企業(ye) 。最近一名日本企業(ye) 家說,雖然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企業(ye) 經營十分困難,但很多能製造“在國外製造不出來的”中間產(chan) 品的中小企業(ye) ,仍頑強紮根在日本繼續奮鬥。而在日本,那些在車、銑、铇、磨、數控機床操作等基礎技術領域身懷絕技的中小企業(ye) 被譽為(wei) “國寶”,那些數十年如一日鑽研某項專(zhuan) 門技術或技能的中小企業(ye) 經營者、技術者的事跡也被譽為(wei) “人生教科書(shu) ”。他們(men) 小而強,成為(wei) 各個(ge) 行業(ye) 的領先者。
同樣具有“小而強”特性的還有德國企業(ye) 。談起德國的企業(ye) ,首先浮現在腦海裏的就是奔馳、寶馬、大眾(zhong) 、西門子、博世、巴斯夫等工業(ye) 大鱷。然而在德國,約占企業(ye) 總數99%的中小企業(ye) ,貢獻了約54%的增加值,拉動了62%左右的就業(ye) ,它們(men) 才稱得上是德國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的中堅力量。這些中小企業(ye) 往往憑借其看家技術本領,使其產(chan) 品及服務在專(zhuan) 業(ye) 領域獨占鼇頭。據數據統計,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ye) 中,德國就占席47%。例如成功開發了基於(yu) PC控製技術開放式自動化係統的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堪稱自動化技術行業(ye) 的領先製造商;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大荷蘭(lan) 人公司,通過向市場供應牲畜飼養(yang) 係統和牲口棚的建造,領軍(jun) 農(nong) 業(ye) 技術市場;還有生產(chan) 汽車座椅的Grammer公司及在POS機解決(jue) 方案上具有全球領導地位的Wincor Nixdorf,表現也十分搶眼。
德國有這樣一些企業(ye) ,他們(men) 雖然不為(wei) 公眾(zhong) 所知,然而,他們(men) 的產(chan) 品卻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jun) ”,如GOEBEL公司的印鈔機、KONYEKTA公司的汽車空調等。德國這批無名中小企業(ye) 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wei) 它們(men) 多年乃至幾代以來能夠集中全力研究生產(chan) 某一專(zhuan) 業(ye) 產(chan) 品。但是在銷售時,卻將網絡擴展到全球各個(ge) 角落,使企業(ye) 的單一產(chan) 品能夠獲得足夠大的市場需求。
最近十年,塗料企業(ye) 的規模發展很快。立時集團在中國以16個(ge) 工廠稱雄業(ye) 界。當然,立邦也以130餘(yu) 億(yi) 元領先同行。廣東(dong) 化工至今旗下擁有七家化工生產(chan) 企業(ye) 和一個(ge) 塗料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銷量超過20億(yi) 元,成為(wei) 最近幾年真正的“黑馬”。塗料集團在全國擁有七大生產(chan) 基地,在家具漆、裝修漆及建築塗料等專(zhuan) 業(ye) 領域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銷量超過15個(ge) 億(yi) 。化工集團旗下有8家一級子公司,年銷售額30億(yi) 元,年納稅超過2億(yi) 元,是中國本土塗料第一品牌。這些是“大而強“的典型。因為(wei) 他們(men) 更願意將精力放在產(chan) 品研發上,不惜巨資投入科技創新。他們(men) 的邏輯是:領先的技術帶來領先的市場,是“先技術再產(chan) 品最後是市場”的關(guan) 係。
當然,不是每個(ge) 塗料企業(ye) 都能像他們(men) 一樣做得卓爾不群。但即使是做中小企業(ye) ,也要很大的市場可以開發。例如家具塗料、地坪塗料、藝術塗料、真石漆、樂(le) 器漆、手機漆等等,每個(ge) 細分領域都會(hui) 另有一番天地。
在塗料行業(ye) ,廣東(dong) 雅圖化工有限公司可謂產(chan) 量不是很大名氣也小,但在汽車修補漆領域,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極具市場競爭(zheng) 力,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jun) 。正因為(wei) 其多年專(zhuan) 一研發和生產(chan) 汽車修補漆,以致多家外企紛紛都向雅圖化工拋出橄欖枝。
然而,中國大多數塗料企業(ye) 認為(wei) ,“營銷就是市場”,省略了技術和產(chan) 品的研發,一味跟風,過於(yu) 強調營銷。營銷主導市場勢必會(hui) 帶來很大的問題。消費者為(wei) 企業(ye) 買(mai) 單,購買(mai) 的是企業(ye) 研發生產(chan) 出來能滿足他們(men) 需求的產(chan) 品,而不是買(mai) 這個(ge) 企業(ye) 的廣告。這也可以解釋為(wei) 什麽(me) 中國企業(ye) 往往“各領風騷三五年”後即歸於(yu) 沉寂。因為(wei) 企業(ye) 存在的根基是產(chan) 品,恰恰在這個(ge) 根基上,中國塗料企業(ye) 並不占據什麽(me) 優(you) 勢。
有句俗話叫“十大九不輸”。或許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塗料企業(ye) 還是迷戀“規模情結”的。我見過幾個(ge) 企業(ye) ,一圈地就是幾百畝(mu) ,甚至上千畝(mu) 。實際上,一個(ge) 100畝(mu) 的工廠,不用滿負荷生產(chan) ,估計也可以生產(chan) 出超過10個(ge) 億(yi) 的產(chan) 品。
“做大”是好事,但是不能急於(yu) 求成。企業(ye) 一旦大了,老板姿態就高了,很容易導致好高騖遠,盲目擴張和多元化,不僅(jin) 做不好原有的產(chan) 業(ye) ,反而會(hui) 拖累企業(ye) 發展。
在廣東(dong) 順德,有一個(ge) 大企業(ye) 也曾經迷茫於(yu) “規模情結”中,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美的。2011年之前的美的,一度迷失自己,但迅即被創始人何亨健喊停,隨後集團實施大規模調整,最終確立“效益第一,規模第二”的精品戰略,雖然2011年、2012年兩(liang) 年因為(wei) 戰略調整而出現營收、利潤大幅下滑,但為(wei) 未來塑造一身肌肉打下了基礎,2013年至今發展勢頭開始好轉。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方洪波提出的“三個(ge) 不再”為(wei) 人稱道,“不再關(guan) 注競爭(zheng) 對手,不再關(guan) 注市場格局,不再關(guan) 注行業(ye) 內(nei) 的地位和排名”。
先要規模再要強大,是80%的企業(ye) 的想法。先做強再做大,是20%企業(ye) 的活法。但往往,活得更滋潤更長久的也隻有約20%的企業(ye) 。
中國的塗料企業(ye) 最缺乏的就是“專(zhuan) 注精神”。特別是中小塗料企業(ye) ,更應該向日本和德國的企業(ye) 學習(xi) 那種“專(zhuan) 注精神”。專(zhuan) 注一個(ge) 細分領域,潛心幾個(ge) 核心產(chan) 品,加大技術研發,把產(chan) 品質量做精,便可“小而強”,也是企業(ye) 不死的不二法寶。
責任編輯:雷達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