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2015 年 11 月 9 日,巴斯夫正大幅拓展亞(ya) 太區研發規模,通過一係列新舉(ju) 措讓創新更貼近本地區客戶。巴斯夫的總體(ti) 目標是:未來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研發活動將在亞(ya) 太區進行。
巴斯夫亞(ya) 太創新園(上海)二期
巴斯夫亞(ya) 太創新園二期項目今日正式落成啟用。該項目投資達 9000 萬(wan) 歐元,坐落於(yu) 上海浦東(dong) 的巴斯夫大中華區總部基地內(nei) 。
巴斯夫執行董事會(hui) 副主席兼首席技術官薄睦樂(le) 博士表示:“亞(ya) 太創新園是巴斯夫在亞(ya) 太區最大的研發中心,也是巴斯夫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擴建將提升我們(men) 在亞(ya) 太地區的創新實力,服務於(yu) 亞(ya) 太及全球市場。”
擴建之後,巴斯夫將繼續專(zhuan) 注於(yu) 先進材料和係統研究,還將增加配方、化學工藝工程等新研發領域。
巴斯夫浦東(dong) 基地貼近中國以及亞(ya) 太區生機勃勃的研發網絡,集研發、生產(chan) 、營銷等職能於(yu) 一體(ti) ,為(wei) 公司與(yu) 亞(ya) 太區客戶攜手創新、開發新的應用提供了一個(ge) 綜合性的平台。 巴斯夫執行董事會(hui) 成員、負責亞(ya) 太區業(ye) 務的甘尚傑說:“新設施的落成將有助於(yu) 巴斯夫更好地服務亞(ya) 太區的汽車、建築、健康和營養(yang) 以及家庭與(yu) 個(ge) 人護理等增長行業(ye) 。作為(wei) 擴建項目的一部分,我們(men) 成立了一個(ge) 設計中心,它將融合巴斯夫在與(yu) 設計相關(guan) 的材料和服務方麵的多種能力,助力巴斯夫與(yu) 本地區客戶積極合作。”
亞(ya) 太創新園的研究人員正源源不斷地帶來各種新應用,以滿足亞(ya) 太區本地市場的需求。其中,國內(nei) 客戶采用巴斯夫在亞(ya) 太創新園開發的 Elastolit® 聚氨酯組合料所生產(chan) 的新型電線杆就是一個(ge) 例子。這種采用纖維纏繞技術生產(chan) 的電線杆抗風能力提高了至少 2.5 倍,但重量僅(jin) 約 250 公斤,為(wei) 混凝土杆塔的四分之一。2014 年,威馬遜台風襲擊廣東(dong) ,造成七萬(wan) 多根混凝土和金屬杆塔被毀,而新型聚氨酯電線杆卻安然無恙,證明了它出色的抗風性能。
巴斯夫先進材料及係統研究全球平台的總部將移至上海
創新是巴斯夫“創造化學新作用”戰略的基石。為(wei) 了在全球市場取得成功,覆蓋主要地區的強大研發實力必不可少。為(wei) 擴大巴斯夫在亞(ya) 太區的研究網絡,全球三大研究平台之一的先進材料及係統研究總部將自2016年1月起落戶於(yu) 上海的亞(ya) 太創新園。該部門總裁羅海德博士也將出任巴斯夫亞(ya) 太區研究代表。
整個(ge) 亞(ya) 太區快速的人口增長及城市化進程帶來了諸多新的需求。基於(yu) 化學的創新將是滿足這些需求的關(guan) 鍵。除位於(yu) 上海的亞(ya) 太創新園以外,分布於(yu) 印度、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研發中心也將致力於(yu) 開發各種創新解決(jue) 方案,助力亞(ya) 太區各地應對資源效率、食品與(yu) 營養(yang) ,以及生活質量方麵的挑戰。此外,巴斯夫還將投資約5000萬(wan) 歐元在印度新孟買(mai) 建設另一座亞(ya) 太創新園,預計將於(yu) 2017年投入使用。屆時將有近300名科學家在此從(cong) 事作物保護、工藝開發和聚合物研究等方麵的工作。
高規格科學研討會(hui) 集中探討未來城市生活解決(jue) 方案
巴斯夫與(yu) 全球600多所著名高校、研發機構和企業(ye) 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共創網絡,這是公司在研發領域的重要成功因素之一。本周,巴斯夫將邀請300多名全球頂尖科學家匯聚上海,在創益群英匯™ 科學研討會(hui) 上海站的活動中,圍繞“城市生活”主題展開合作與(yu) 共創。薄睦樂(le) 表示:“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和企業(ye) 家將共同探索可持續城市生活的重要議題,尋求用於(yu) 改善水管理、交通、建築和生活質量的解決(jue) 方案。”這一全球活動將於(yu) 2015年11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舉(ju) 行,這是巴斯夫為(wei) 慶祝150周年而舉(ju) 辦的三場全球科學研討會(hui) 中的最後一場。出席創益群英匯科學研討會(hui) 的演講嘉賓包括諾貝爾獎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等。他們(men) 將共同探討應對城市生活挑戰的各種可能的解決(jue) 方案,尤其將關(guan) 注中國。
責任編輯:李德勝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