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規模仍舊第一,但人們(men) 常說的“欲速則不達”,也同樣適用於(yu) 我國塗料行業(ye) 的發展。多年的高速發展,令我國塗料業(ye) 走入了“舊模式轉型不順,新增長動力缺失”的“增長陷阱”中,所以如何走出“增長陷阱”將成為(wei) 未來幾年中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

汙染問題成焦點
塗料行業(ye) 的汙染難題,可以說是曆史遺留問題的層麵了。一位油漆企業(ye) 的曾告訴筆者:“塗料行業(ye) 的技術門檻太低,像生產(chan) 油性的鐵紅醋酸防鏽漆,隻需用鐵製容器熬製成中黑石油樹脂,然後再添加些鐵紅粉,經過攪拌就可以灌裝出售了。河北、山東(dong) 、河南以及湖北、廣東(dong) 等地均有大量家庭作坊式油漆加工企業(ye) 。”
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在過去10多年國內(nei) 大裝修時代,裝修必用廣東(dong) 漆成為(wei) 塗料的一個(ge) 晴雨表,當時廣東(dong) 生產(chan) 聚酯漆的塗料企業(ye) 超過2000家,足見廣東(dong) 聚酯漆的廠家之多,產(chan) 量之大。
就是這樣“企業(ye) 規模小但數量多,產(chan) 品產(chan) 量大又質量低”的局麵,導致塗料業(ye) 從(cong) 技術及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上講,國內(nei) 塗料品牌暫時還不能和外國塗料品牌站在同一行列。根據中國建築裝潢網提供的行業(ye) 數據顯示,在2013年120萬(wan) 噸~130萬(wan) 噸的水溶性建築塗料中有30%~40%為(wei) 低檔建築塗料;建築塗料生產(chan) 廠家數千家,能達到年產(chan) 5000噸的企業(ye) 不足3%。;同時民用建築塗料市場主體(ti) 由、ICI等跨國集團公司在中國的獨資公司所控製,兩(liang) 大集團公司的塗料產(chan) 量占全國料總產(chan) 量的近1/3。
同時,環保政策的收緊也會(hui) 加大塗料企業(ye) 的環保成本,比如技術升級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時間成本的投入,涉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這對於(yu) 經營狀況不好的塗料企業(ye) 短期內(nei) 收益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難怪很多塗料企業(ye) 感歎“鴨梨山大”。
所以筆者認為(wei) ,塗料業(ye) 的環保改革、綠色生產(chan) 等趨勢,對於(yu) 很多企業(ye) 來說已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消費者的需求,還是相關(guan) 法規的執行,都是建材企業(ye) 必須完成的關(guan) 鍵轉型。
同質化催生“李鬼”
多年以來,塗料行業(ye) 的“李鬼”難題一直是人們(men) 所關(guan) 注的焦點。其中,以“立邦塗料”的“李鬼”最為(wei) 經典——自2012年以來,立邦塗料被假冒事件就從(cong) 未停息過,直到廣東(dong) 立邦、新世紀立邦、新時代立邦等“李鬼”的冒頭,市場才開始提高警惕。
立邦漆的“李鬼”無非是反應了塗料行業(ye) 的老大難問題:銷售渠道的混亂(luan) 是塗料行業(ye) 的痼疾,甚至多年以來都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jue) 。筆者認為(wei) ,分兩(liang) 麵看,有市場監管力度缺失的問題,也有塗料企業(ye) 對渠道管理不嚴(yan) 的通病,才屢屢出現冒牌“立邦”,尤其是一些郊區銷售終端,真假混賣、冒牌與(yu) 正品搭售,也並不是什麽(me) 秘密。
“李鬼”的屢禁不止,也和中國塗料行業(ye) 存在著嚴(yan) 重的同質化現象有關(guan) 係。根據全球塗料網的一份行業(ye) 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塗料行業(ye) 的科研經費不足銷售總額的1%、長期沉湎於(yu) 模仿、產(chan) 品超過90%雷同——這就是目前中國塗料行業(ye) 的現狀。而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塗料行業(ye) 每年投入科研開發的經費尚無法與(yu) 發達國家的5%以上相比。
而且,我國目前塗料業(ye) 的“引進多於(yu) 原創”,即使是創新,也僅(jin) 僅(jin) 隻是模仿性創新,所製造出的產(chan) 品,在質量方麵並沒有提高。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塗料第一生產(chan) 大國,但是我國塗料企業(ye) 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大多處於(yu) 中低端水平。
對於(yu) 同行的抄襲和模仿難題,順德皇朝漆負責人陳煒向筆者舉(ju) 了一個(ge) 例:“當一些塗料企業(ye) 在水性塗料產(chan) 品的研發方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後取得一定成果的時候,很多同行企業(ye) 便蜂擁而上,將自己的產(chan) 品冠上水性、超低VOC、零VOC、環保健康等名號,並快速底價(jia) 投入自己銷售渠道,這樣的結果就是,誰投入研發,誰就會(hui) 無償(chang) 承擔這個(ge) 經費,這樣的‘為(wei) 人做嫁衣’的事情,很多企業(ye) 都避而遠之。”
依靠“互聯網”突圍
在汙染、同質化、渠道管理等眾(zhong) 多難題的圍攻下,對塗料行業(ye) 如何突圍的討論以及嚐試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傳(chuan) 統企業(ye) 也開始進軍(jun) 互聯網,甚至一些傳(chuan) 統經銷商也不甘寂寞進軍(jun) 互聯網。然而,絕大多數的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上線觸網似乎都失敗了。
“有一部分企業(ye) 家或者營銷者把以互聯網為(wei) 基礎的電商渠道當成互聯網營銷的全部,當他們(men) 提出所謂開展互聯網營銷,就是要在天貓淘寶上開個(ge) 店,當兩(liang) 個(ge) 店鋪沒有流量沒有轉化率不能實現購買(mai) 時,他們(men) 才思考其他互聯網營銷方法。”家居電商研究人唐人這樣認為(wei) 。
而對於(yu) 塗料行業(ye) 的“互聯網+”,筆者也聽過一位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家王老板在談論互聯網時,竟然脫口而出列出了一係列電商平台,有些甚至是人們(men) 並不十分了解的平台。為(wei) 什麽(me) 這位企業(ye) 家這樣說?其實原因很簡單,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xing) 起,各行各業(ye) 的創業(ye) 神話比比皆是,因此也衍生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企業(ye) 進了這些平台,假設每家每天為(wei) 有多少多少銷量,那麽(me) 企業(ye) 一個(ge) 月就可以實現多少多少銷售額,全年就可以實現多少億(yi) 元的銷售額了!這樣的對“互聯網”神化,其實並不是個(ge) 案。
筆者不否認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觸網可以學習(xi) 互聯網思維的一些理念、觀點和方法,但卻不可盲目崇拜,一味效仿。任何企業(ye) 的成功都有其強大的資源背景,在合適的資源背景之下,如果找準營銷方向,製定科學有效可落地的營銷策劃方案,就可以取得市場營銷的成功。對於(yu) 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來說,如果不顧自身資源背景優(you) 勢,上來就對互聯網思維“照葫蘆畫瓢”,不但做得不會(hui) 像,反而會(hui) 浪費資源,貽誤商機。
形如一些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的營銷者屬於(yu) 互聯網追逐型,出來一個(ge) 微博,認為(wei) 微博是比較好的營銷平台,後來又出來一個(ge) 微信,又認為(wei) 微信是一個(ge) 比較好的營銷平台。於(yu) 是,這類營銷者的互聯網營銷就變成了今天微博明天微信式的營銷。要知道,作為(wei) 傳(chuan) 統塗料企業(ye) 的營銷者,追逐互聯網上的創新產(chan) 品,據此為(wei) 企業(ye) 的互聯網營銷製定方案,那簡直是不自量力。
那麽(me) 關(guan) 於(yu) “互聯網+塗料”行業(ye) 的新出路在哪裏?塗料行業(ye) 想要發展必須要先適應這個(ge) 時代的發展特征。就如同工業(ye) 時代的來臨(lin) ,傳(chuan) 統手工製造業(ye) 勢必要被洗禮。如果企業(ye) 不能主動適應社會(hui) 改造升級,那麽(me) 在這個(ge) 弱肉強食的社會(hui) ,結局隻有一個(ge) ——淘汰。
筆者認為(wei) ,從(cong) 目前來看“互聯網+塗料行業(ye) ”的升級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ge) 方麵:銷售渠道多樣性、招商麵的擴張以及產(chan) 品的創新。但筆者也發現,暫時來說我國企業(ye) 在塗料行業(ye) ,成功的“互聯網+”案例暫時還沒出現,而更多則是“模式”上的炒作。
所以,對於(yu) 塗料企業(ye) 的發展而言,依靠“互聯網+”突圍更多就是一種博弈,就是“誰都在找出路,但誰都不願意放棄固有的模式”的局麵。這樣看來,塗料行業(ye) 要真正突圍出一個(ge) 行業(ye) 的“小米”,就剩下“時間”的問題了。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