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印發《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提出要把安徽打造成為(wei) 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nei) 一流的新材料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chan) 業(ye) 聚集地。力爭(zheng) 產(chan) 業(ye) 規模破萬(wan) 億(yi) ,建世界級新材料產(chan) 業(ye) 基地。
“1520”行動計劃
“1”指力爭(zheng) 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1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具有區域特色、世界級新材料產(chan) 業(ye) 基地。
“5”指力爭(zheng) 到2025年,形成矽基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先進化工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5個(ge) 國內(nei) 領先的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
“20”指力爭(zheng) 到2025年,培育形成20家百億(yi) 級的新材料龍頭企業(ye) ,形成龍頭企業(ye) 領航,中小企業(ye) 核心配套,以大帶小、上下聯動,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
“3+2+N”新材料產(chan) 業(ye) 體(ti) 係
“3”指大力發展三大先進基礎材料產(chan) 業(ye) :先進金屬材料、先進化工材料、矽基新材料。
“2”指重點培育兩(liang) 大關(guan) 鍵戰略材料產(chan) 業(ye) :生物醫用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
“N”指培育3D打印材料、超導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沿新材料。
工程塑料發展方向
重點產(chan) 品:差別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甲醛、聚酰胺、聚苯醚、聚碳酸酯、聚乙烯醇縮丁醛、特種熱塑性聚酯、聚苯硫醚、特種工程塑料(聚酰亞(ya) 胺、聚芳醚醚腈、聚醚醚酮、聚芳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聚乙烯醇縮丁醛(PVB)膠片製備技術,聚碳酸酯、特種聚酯等工程塑料的製備技術,高強高韌聚芳醚樹脂合成技術,高性能熱塑性聚合物發泡材料製備關(guan) 鍵技術,塑料改性、塑料合金技術等。
合成橡膠發展方向
重點產(chan) 品:氫化丁腈橡膠、溴化丁腈橡膠、溶聚丁苯橡膠、異戊橡膠及其單體(ti) 、丙烯酸酯橡膠、特種含氟橡膠、氟矽橡膠、電絕緣矽橡膠。
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丁腈橡膠氫化技術、羧基丁腈橡膠製備技術、官能化SSBR生產(chan) 技術、合成橡膠幹燥工藝節能技術、乳液聚合提濃技術、環保型助劑替代技術等。
膜材料發展方向
重點產(chan) 品:水處理膜:微濾膜、超濾膜、納濾膜、反滲透膜;光學膜:反射膜、增透膜、濾光片、擴散膜、增亮膜、補償(chang) 膜、高阻隔膜;特種膜:陶瓷膜、離子交換膜、滲透汽化膜、可降解膜等。
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陶瓷超微濾膜的低溫製備技術,高性能離子交換膜製備技術,混合基質膜技術,高裝填密度無機膜製備技術,高溫複合膜製備技術,綠色化製備技術等。
電子化工新材料發展方向
重點產(chan) 品:光刻膠、封裝膠、有機發光材料、電子特氣、濕電子化學品、拋光材料、液晶材料、掩膜版等。
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精密純化與(yu) 混配技術、分離技術、分析檢驗技術、環境處理與(yu) 監測技術等。
生物醫用材料發展方向
生物基新材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呋喃聚酯(PEF)、聚氨基甲酸酯(PU)、納米纖維素(NCC)、聚乙烯醇(PVA)、複合凝膠材料、製漿造紙材料、模板劑材料等。
醫用新材料:醫藥包裝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心腦血管植入材料、生物再生材料、血液淨化材料、牙科材料、醫用防護紡織等材料。
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發展方向
高強高模量碳纖維、大絲(si) 束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高模量聚乙烯醇纖維、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聚芳酰胺、對位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玻纖、玄武岩纖維、特種熱塑性碳纖維預浸料、大飛機機翼、耐熱絕緣材料、航空渦輪發動機葉身、碳纖維儲(chu) 氫罐、高頻高速覆銅板、防護服、防彈衣、安全防護材料等。
前沿新材料發展方向
增材製造(3D打印)材料:鐵合金、貴金屬、陶鋁、特種陶瓷
超導材料:超導磁體(ti) 、超導線材等
氣凝膠:炭氣凝膠、碳化物凝膠材料、氣凝膠複合材料等。
液態金屬:重點發展液態有色金屬材料、液態貴金屬、液態稀有稀土金屬材料等。
高熵合金:鈷、鉻、鐵等金屬粉末
石墨烯:石墨烯粉體(ti) 、石墨烯薄膜、石墨烯纖維、石墨烯漿料、柔性電子用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基散熱材料等。
智能仿生材料:仿生建築結構材料、仿生智能修複材料、仿生節能減阻材料、仿生智能醫學材料等。
文章來源: 人民資訊
責任編輯:陸虎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