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dong) 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西北麵,峰巒疊翠,漫山遍野綻放著潔白的梔子花,引得無數蜜蜂來此采蜜,其中最多的當屬紫溪村村民邵則剛的土蜂(中華蜂)。在紫溪山麓,邵則剛擺放了200餘(yu) 隻蜂箱。昨天上午,記者看到他時,他正在挨個(ge) 兒(er) 打開蜂箱,抽出一格格巢脾查看蜂情。作為(wei) 土蜂,一般以農(nong) 戶散養(yang) 為(wei) 主,像邵則剛這樣的養(yang) 殖規模,極為(wei) 罕見。
結緣,外來蜂團上門造訪
今年44歲的邵則剛,原先是個(ge) 油漆匠兼木匠,曾在南馬花園村打過工。他與(yu) 土蜂結緣竟是一個(ge) 蜂團的偶然登門造訪。
2002年的一天,紫溪村來了一群不速之客,黑壓壓的蜂團毫無目的地旋轉,村裏不少人被這突如其來的造訪嚇壞了,紛紛倉(cang) 皇而逃。後來,這蜂群闖進了邵則剛的家裏。
經常在外跑“江湖”的邵則剛見多識廣,而且他的妻子娘家就養(yang) 著10多桶土蜂,意識到這是“逃蜂”,是剛從(cong) 蜂桶裏分出來的新蜂群。於(yu) 是,邵則剛就用一個(ge) 裝水果的大紙箱倒扣在蜂團的上方,他妻子用笤帚輕輕地將蜜蜂趕進紙箱裏,再用一隻苧布袋收藏停當。接著,邵則剛跑到嶽父家裏,拿了一隻蜂桶,給“流浪蜂”安了新家。從(cong) 此,邵則剛與(yu) 土蜂結了緣。
“奇怪的是,那年春天這樣的情況竟發生了三次。”有一天,邵則剛在野外種植元胡時,偶然發現一棵不太高的刺槐樹的丫杈下集聚著一個(ge) 外逃的蜂團。於(yu) 是,邵則剛如法炮製,收留了它們(men) 。
邵則剛發現,這些“外來客”大多是自東(dong) 向西遷徙而至的。因為(wei) 這裏山高林密,與(yu) 滄江、山聯等村的山野連在一起,且一年四季,繁花似錦,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生態環境,特別適合土蜂的生活、繁衍。自從(cong) 愛上土蜂,邵則剛每年總能收留好多桶“逃蜂”。
前些年,山聯村深塘下自然村一位村民告訴邵則剛:“村裏一些老房子的空鬥牆裏有不少土蜂,裏麵還有很多蜂糖。”邵則剛欣然隨其往,一舉(ju) 收了八桶蜂,所采的四五公斤蜂蜜全部送給當地提供線索的村民。
去年,也是深塘下村民的信息,邵則剛在一個(ge) 農(nong) 家破櫃裏收了不少蜂,“光取出的蜂蜜就有八公斤”。
如今,邵則剛有了土蜂200多箱,自己卻沒出過一分錢買(mai) 種蜂,這正應著那句話:“養(yang) 蜂不用種,隻要勤做桶。”
堅守,十多年風雨常相伴
經過幾年的辛勤培育,邵則剛的蜂越來越多。為(wei) 了方便搬運和擺放,擴大蜂容量,邵則剛嚐試用蜂箱替代蜂桶。由於(yu) 自己是木匠,他就買(mai) 了杉木等材料,動手製作蜂箱,節省了兩(liang) 萬(wan) 多元錢。邵則剛說:“用杉木製成的蜂箱,不僅(jin) 蜜蜂喜歡安家,而且防雨防黴的效果特別好,能有效延長使用壽命。”
土蜂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不像養(yang) 其他蜂,走南闖北地趕場逐花,一般隻在當地四野散放。這種散養(yang) 模式給防病防天敵、人工分蜂、控製種群等增加了難度。
為(wei) 了科學養(yang) 蜂,邵則剛主動向老蜂農(nong) 拜師學藝,他曾跑到仙居、奉化等地的土蜂養(yang) 殖基地參觀學習(xi) ,也向畫水鎮民間蜂農(nong) 登門求教。他把科學理論和別人的成功經驗同自己的養(yang) 殖實踐相結合,總結出“靠山、定點、箱養(yang) ”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蜂養(yang) 殖經。
紫溪山一帶,蜜源植物十分豐(feng) 富,春有紫荊、杜鵑花,夏有山梔、木荷花,秋有丹桂,野菊花,冬有山茶、野桂花,是個(ge) 天然的百花園。2014年下半年,邵則剛在靠近紫溪山的3.5畝(mu) 元胡地裏栽種了枇杷、刺槐等樹木,將150多箱土蜂擺放在這裏(另外還有兩(liang) 個(ge) 養(yang) 殖點)進行定點集中養(yang) 殖,創建了“三點一線”上規模的土蜂養(yang) 殖基地。
由於(yu) 妻子要做家務,整個(ge) 養(yang) 蜂基地主要由邵則剛獨自支撐,有時68歲的老母親(qin) 也會(hui) 來幫忙。為(wei) 了防止蜜蜂外逃,邵則剛不論冬夏晴雨,每天都要深入蜂場,與(yu) 蜂共舞,把握分蜂期。“如果出現箱內(nei) 多王,蜂群過大,就應立即進行人工分群。一旦發現無王而蜂群過小,就要並群。”
為(wei) 了了解自家蜜蜂的活動情況,邵則剛幾次三番往山上跑。一人要管理200多箱土蜂,個(ge) 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是,他很樂(le) 觀。“養(yang) 蜂能給果樹、莊稼帶來豐(feng) 收,能給人們(men) 帶來甜蜜與(yu) 健康,我再苦再累也心甘。”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