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經銷商價(jia) 值,我先和大家閑聊兩(liang) 件小事。
【故事一】
記得去年拜訪一位經銷商朋友,正遇上他和廠家業(ye) 務鬥氣,問起緣由,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由於(yu) 溝通不暢,廠家業(ye) 務人員又是個(ge) 年輕氣盛的毛頭小夥(huo) 子,結果弄得雙方劍拔弩張。
“我就不信他敢撤了我!我手下300多號網點都是我一手一腳開發出來的,他們(men) 認的是我老宋,想當初誰知道XX是個(ge) 什麽(me) 品牌啊?!還有,上次他們(men) 辦事處被稅務部門突然查賬,不是動用我多年的關(guan) 係,不知道這會(hui) 兒(er) 誰蹲在裏麵哭呢!?這些活兒(er) ,他們(men) 廠家離了我,哪樣玩得轉!?”
“來啊!互相傷(shang) 害啊!”這是我當時拜訪他時,他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
今年5月份再接到他的電話,突然問我有沒有什麽(me) 合適的廠家資源和品牌可以介紹,我說你XX牌子不是做得挺好的嗎?他原本是個(ge) 極好麵子的人,有什麽(me) 難處也不願與(yu) 人掰扯,沒想到聽到我這麽(me) 一說,氣不打一出來,直接給我撂了句:“哎!TMD他們(men) 還真的動手把我給撤了!”
【故事二】
第二件事是關(guan) 於(yu) 微商的。有個(ge) 朋友在微信的微商上買(mai) 了兩(liang) 罐奶粉,據說是澳洲本地原廠原產(chan) ,是越過海關(guan) 偷運入境,所以價(jia) 格有一定的優(you) 惠。兩(liang) 罐奶粉郵寄到家後,朋友感覺不對,外包裝印刷模糊、重影現象嚴(yan) 重,一看就不像澳洲貨,然後@賣家,賣家回複說:每個(ge) 企業(ye) 的印刷品都會(hui) 有一定的不良率,反正是包裝,又不影響食用。
朋友想想也是,於(yu) 是打開包裝試著衝(chong) 調了一杯,發現奶粉不易衝(chong) 散,而且味道也不對,就再找賣家。賣家用非常專(zhuan) 業(ye) 的口吻指點道:是你衝(chong) 泡用的水溫有問題。你說奶粉味道不對,那你說這個(ge) 牌子的奶粉應該是什麽(me) 味兒(er) ?國外的奶粉就這個(ge) 味兒(er) !
朋友有氣,爭(zheng) 辯道:這個(ge) 牌子的奶粉國內(nei) 也有賣,我們(men) 以前就是喝國內(nei) 超市裏的貨,你賣的絕對是假貨!
結果,朋友被這個(ge) 微商拉黑了。
經銷商無可替代的四大價(jia) 值
經銷商價(jia) 值的話題,不是這兩(liang) 年才開始討論的,隻不過這兩(liang) 年經銷商過得特別不順,才會(hui) 顯得如此刺眼。我們(men) 今天重提經銷商價(jia) 值,不是要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的經銷商刷存在感,而是要提醒經銷商,切不要因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當初出發的目的。
下麵我提到的四個(ge) 經銷商價(jia) 值,也不是經銷商的全部價(jia) 值,隻不過因為(wei) 他們(men) 具有無可替代性,所以才會(hui) 單獨拎出來與(yu) 大家分享。
經銷商價(jia) 值之一:在很多事情上,經銷商比廠家能夠更高效的達成目的。
在廠商博弈裏麵,很多經銷商認為(wei) 自己的核心價(jia) 值是下線網絡和社會(hui) 關(guan) 係,這也是很多經銷商敢和廠家叫板的一點老底。事實上,這兩(liang) 樣東(dong) 西,說廠家完全做不了是高看了自己。
當年渠道倡導通路精耕、深度分銷的時候,有能力的廠家已經用行動證明了,開發網點,廠家比經銷商更有效率;至於(yu) 社會(hui) 關(guan) 係,隻要你願意花錢,誰還不能認識幾個(ge) 狐朋狗友?
所以,經銷商和廠家博弈,用下線網絡做要挾,用社會(hui) 背景做背書(shu) ,圖個(ge) 嘴皮子痛快可以,真要動手,吃虧(kui) 的一定是經銷商。所以,理智的經銷商不是告訴廠家這活就我能幹,而是讓廠家明白,我的活兒(er) ,你能幹,但你絕對沒有我幹得漂亮。記住,下線網絡和亂(luan) 七八糟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不存在排他的屬性。
所以,經銷商的第一個(ge) 核心價(jia) 值是比較價(jia) 值,而不是絕對價(jia) 值。下次帶著廠家業(ye) 務走市場的時候,你就不會(hui) 給他說,“看,老趙和我關(guan) 係最鐵,鋪多少貨我都不擔心,收款隻要一個(ge) 電話搞定!”而是要給業(ye) 務人員說,“從(cong) 長沙到澧縣鄉(xiang) 鎮下麵,我的單件運費成本可以做到3毛2,目前最便宜的物流公司,單件運費成本也要6毛5,如果你們(men) 廠家做,大概需要多少?”
經銷商價(jia) 值之二:能夠代表消費者與(yu) 廠家談判,成為(wei) 區域市場消費者的代表。
很多經銷商由於(yu) 江湖套路玩得太深,基本上已經把這個(ge) 價(jia) 值使命忘到九霄雲(yun) 外了。
我曾經在過往的文章中提到過,廠家、經銷商、消費者是一個(ge) 穩固的三角關(guan) 係,當某一方勢力做大時,另外兩(liang) 方均可以聯合挾製第三方,尤其是經銷商與(yu) 消費者的聯合,所謂三角形兩(liang) 邊之和大於(yu) 第三邊。當廠家與(yu) 單一消費者形成矛盾衝(chong) 突時,廠家可以放棄某個(ge) 消費者,但不可能輕易放棄某個(ge) 匯集了眾(zhong) 多消費者的經銷商。經銷商的作用就是既不能讓廠家恣意妄為(wei) ,也要讓消費者點到為(wei) 止。
我們(men) 看到很多消費者投訴,經銷商直接讓消費者對接廠家,一來圖自己省事,二來不給自己惹麻煩。最後讓廠家單挑消費者,廠家樂(le) 得打太極,拖死消費者,留下的怨氣還是在區域市場,還是會(hui) 具體(ti) 到區域市場的某個(ge) 經銷商,最後倒黴的還是經銷商。
經銷商個(ge) 體(ti) 太小,缺乏抗風險能力是其放棄代表消費者與(yu) 廠家談判的主要原因。更為(wei) 重要的是,經銷商作為(wei) 消費者代表,似乎無利可圖。如今,互聯網來了,經銷商如果不著力於(yu) 消費者會(hui) 員係統的開發,改變過去賣一單算一單的局麵;如果不利用網絡建立區域社群的互動係統,比如不定期的做做消費主題的社群活動;如果不利用互聯網的長尾低成本效應,成為(wei) 消費者在區域市場的真正聲音。被廠家拿掉是遲早的事情。
經銷商的價(jia) 值之三:用專(zhuan) 業(ye) 能力篩選產(chan) 品,降低消費者的購買(mai) 風險。
這也是我一直反對微商的主要原因。人人都有買(mai) 的需求,但不是人人都有賣的資質。
當年淘寶崛起,算是打了一個(ge) 擦邊球,現在微商又來炒剩飯,隻能說是想賺錢都不太用腦子。我一直強調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所謂分享經濟,是分享專(zhuan) 業(ye) 人士的零散時間或者閑暇資源,消費者享受的服務才不至於(yu) 變味。而不是用非專(zhuan) 業(ye) 人士的三腳貓功夫,讓消費者湊合著用。這就好比說話的能力人人都有,但是能說得妙趣橫生、口若懸河,還讓人願意花錢、花時間坐著聽,能憑著一張嘴吃“開口飯”的,沒有十年寒窗的磨礪,兄台還是換碗飯吃!
消費者在購買(mai) 絕大多數產(chan) 品時,都是不具備專(zhuan) 業(ye) 判斷能力的。而廠家的信誓旦旦,並不足以保證廠家不會(hui) 見利忘義(yi) 。經銷商浸淫行業(ye) 多年,並以此為(wei) 生,具備足夠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揭開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廠家麵具。有專(zhuan) 業(ye) 銷售資質的經銷商篩選,其實是降低了消費者購買(mai) 的風險,隻不過很多經銷商放棄了專(zhuan) 業(ye) 能力的提升,怎麽(me) 賺錢怎麽(me) 來,怎麽(me) 賺錢快怎麽(me) 來,忘記了經銷商存在的最初使命,一心隻想兩(liang) 頭通吃,最後自然是兩(liang) 頭不討好!
經銷商的所有生意都要回歸到價(jia) 值本身,不然,你和淘店、微商有什麽(me) 區別。
經銷商價(jia) 值之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經銷商是區域市場的信譽抵押、品質保證。
2010年以後,大部分實體(ti) 店都喊著生意不好做,電商衝(chong) 擊太大。究其原因是線下經銷商被網店帶到了另外一個(ge) 舞台,這個(ge) 舞台的所有遊戲規則,都是線上網店定好的。線下實體(ti) 店完全處於(yu) 一個(ge) 被動挨打的狀態,憑什麽(me) 和人家玩?
中國有“百年老店”一說,多指的是前店後廠,製造和銷售一體(ti) 化的實體(ti) 經濟。這樣的老店,有口碑、有聲譽,企業(ye) 愛惜自己的品牌就如愛惜自己的羽毛。消費者認可這個(ge) 品牌在當地的積累和沉澱,也相信他不會(hui) 是“提籃子”生意,打一槍換個(ge) 地方。但是,由於(yu) 產(chan) 銷職能沒有分開,這樣的企業(ye) 很難做大。在充分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下,產(chan) 銷一體(ti) 的模式尤其缺乏效率,這是經銷商群體(ti) 得以誕生的曆史原因。
換句話說,經銷商是從(cong) 廠家職能體(ti) 係中分離出來的,所以經銷商必須搞清楚,自己分擔了“百年老店”的哪一部分職能?中國是一個(ge) 從(cong) 熟人社會(hui) 向陌生人社會(hui) 過渡的國家,但熟人經濟是紮根在骨子裏的。區域市場的實體(ti) 門店事實上就是要承擔熟人的信譽抵押,實體(ti) 店的品質保證。
“我如果坑了你,就算這三千塊錢全是利潤,我投資的這個(ge) 實體(ti) 店得有多少個(ge) 三千塊錢?我騙得了你一時,騙不了你一世,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廟。我要真坑了你,咱們(men) 在這個(ge) 縣城裏低頭不見抬頭見,你給別人說我半點不是,我這生意日後還怎麽(me) 做!?我有必要為(wei) 了賺你這三千塊錢,冒這麽(me) 大的風險嗎!你放心,買(mai) 了我任何東(dong) 西,我都跑不了,我的店招就在那兒(er) 掛著了,那是我的臉麵!”這是我親(qin) 眼看到一個(ge) 門店經銷商收完款後,言之鑿鑿地給消費者“洗腦”的場景。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