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ti) 係,推進精準、科學、依法、係統治汙,協同推進減汙降碳,不斷改善空氣、水環境質量,有效管控土壤汙染風險。
深入開展汙染防治行動
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製,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有效遏製O3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持續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因地製宜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業(ye) 窯爐治理、非電行業(ye) 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汙染防治流域協同機製,加強重點流域、重點湖泊、城市水體(ti) 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美麗(li) 河湖保護與(yu) 建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類國控斷麵和城市黑臭水體(ti) 。開展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推進重點流域重汙染企業(ye) 搬遷改造。推進受汙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複,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加強塑料汙染全鏈條防治。加強環境噪聲汙染治理。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全麵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
構建集汙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yu) 一體(ti) 的環境基礎設施體(ti) 係,形成由城市向建製鎮和鄉(xiang) 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開展汙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推廣汙泥集中焚燒無害化處理,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汙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25%。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係統。以主要產(chan) 業(ye) 基地為(wei) 重點布局危險廢棄物集中利用處置設施。加快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ti) 係。
嚴(yan) 密防控環境風險
建立健全重點風險源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機製。全麵整治固體(ti) 廢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險廢棄物監管和風險防範能力。強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ye) 重金屬汙染監控預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體(ti) 製,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chan) 企業(ye) 搬遷改造。嚴(yan) 格核與(yu) 輻射安全監管,推進放射性汙染防治。建立生態環境突發事件後評估機製和公眾(zhong) 健康影響評估製度。在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汙染強製責任保險。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製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重點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實施以碳強度控製為(wei) 主、碳排放總量控製為(wei) 輔的製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ye) 、重點企業(ye) 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加大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溫室氣體(ti) 控製力度。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錨定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提升城鄉(xiang) 建設、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建設性參與(yu) 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ti) 係
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製度。全麵實行排汙許可製,實現所有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證核發,推動工業(ye) 汙染源限期達標排放,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機製,強化河長製、湖長製。加強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完善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製度。加大環保信息公開力度,加強企業(ye) 環境治理責任製度建設,完善公眾(zhong) 監督和舉(ju) 報反饋機製,引導社會(hui) 組織和公眾(zhong) 共同參與(yu) 環境治理。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麵節約、循環利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全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節能優(you) 先方針,深化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推動5G、大數據中心等新興(xing) 領域能效提升,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係統優(you) 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能耗限額、產(chan) 品設備能效強製性國家標準製修訂。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製度,強化農(nong) 業(ye) 節水增效、工業(ye) 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鼓勵再生水利用,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盤活城鎮低效用地,支持工礦廢棄土地恢複利用,完善土地複合利用、立體(ti) 開發支持政策,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製在2950萬(wan) 畝(mu) 以內(nei) ,推動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麵積穩步下降。提高礦產(chan) 資源開發保護水平,發展綠色礦業(ye) ,建設綠色礦山。
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ti) 係
全麵推行循環經濟理念,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ti) 係。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補齊和延伸產(chan) 業(ye) 鏈,推進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汙染物集中處置。加強大宗固體(ti) 廢棄物綜合利用,規範發展再製造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種養(yang) 有機結合的循環農(nong) 業(ye) 。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ti) 係。推行生產(chan) 企業(ye) “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ti) 係。拓展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覆蓋範圍。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綠色轉型實現積極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chan) 、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chan) 業(ye) ,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ye) 綠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guan) 行動,開展重點行業(ye) 和重點產(chan) 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建立統一的綠色產(chan) 品標準、認證、標識體(ti) 係,完善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chan) 品、節水器具推廣機製。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ti) 係
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實施有利於(yu) 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政策。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健全自然資源有償(chang) 使用製度,創新完善自然資源、汙水垃圾處理、用水用能等領域價(jia) 格形成機製。推進固定資產(chan) 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節能監察、重點用能單位管理製度改革。完善能效、水效“領跑者”製度。強化高耗水行業(ye) 用水定額管理。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文章來源:塗料工業(ye)
責任編輯:餘(yu) 凱旋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