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轉型等死,轉型找死”已經成為(wei) 中國化工行業(ye) 目前轉型的困局。本文從(cong) “為(wei) 什麽(me) 要轉型”,“化工企業(ye) 轉型難在哪裏”,“不同企業(ye) 的轉型困境” 和“化工企業(ye) 轉型的最大瓶頸”等問題入手,深入剖析了目前中國化工企業(ye) 轉型期的各種問題和難點,並且指出新的轉型思路——在技術上、產(chan) 業(ye) 鏈上、管理模式上、生產(chan) 經營模式上的創新都將給企業(ye) 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hui) 。
今年以來,中國化工企業(ye) ,無論是生產(chan) 企業(ye) 還是貿易型企業(ye) 談論的最熱的一個(ge) 詞一定是“轉型”。似乎一夜之間,大小企業(ye) 家紛紛發現了轉型的重要性,“不轉型”意味著企業(ye) 關(guan) 門。中國化工企業(ye) 家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急於(yu) 將企業(ye) 轉型? 對企業(ye) 而言,真正的轉型是什麽(me) ?轉型的困難在哪裏,應該向什麽(me) 方向轉型,這些問題都非常值得我們(men) 一道探討。
一化工企業(ye) 為(wei) 什麽(me) 要轉型
回顧我們(men) 中國化工行業(ye) 的發展曆史,你會(hui) 發現很多化工品經曆了從(cong) 稀缺—產(chan) 銷平衡—同質化–產(chan) 能過剩—市場惡性競爭(zheng) 的發展過程。二十幾年前憑關(guan) 係批條子拿到資源,就可以輕鬆賺錢;十幾年前多數投資建廠生產(chan) 化工產(chan) 品也不愁銷售;但以往一波大行情持續好幾個(ge) 月的好時候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我們(men) 發現在196家公布了2014年年報的化工上市企業(ye) 中,實現營收37565.4億(yi) 元,同比微增1%,實現淨利674億(yi) 元,同比竟大幅下跌23%。其中,淨利虧(kui) 損超過1億(yi) 元的有23家公司。雲(yun) 天化等企業(ye) 虧(kui) 損金額更是超過10億(yi) 元,行業(ye) 整體(ti) 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也同比迅速上升。除了染料中間體(ti) 、特種輪胎、氨綸、新型熱塑性彈性體(ti) 等細分行業(ye) 外,大部分細分行業(ye) 飽受結構性產(chan) 能過剩困擾。
可以說中國化工行業(ye) 黃金20年,也恰恰是問題積累的20年,以往的高利潤引誘眾(zhong) 多投資者“衝(chong) 了進來”,產(chan) 品同質化致使多數化工生產(chan) 企業(ye) 麵臨(lin) 嚴(yan) 重產(chan) 能過剩、低端競爭(zheng) 等問題。當經濟發展放緩,下遊需求增速低於(yu) 產(chan) 能增速時,行業(ye) 發展至拐點的時刻到了,所有問題開始爆發。近年來化工企業(ye) 都在高喊轉型,往往不是因為(wei) 企業(ye) 看到了新的領域、新的方向,而是因為(wei) 競爭(zheng) 激烈了、利潤大幅縮水了、不轉不行了。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由於(yu) 缺乏長期的觀察、深入的調查研究,很多轉型僅(jin) 僅(jin) 停留在口頭,或者是企業(ye) 開始各處探索,缺乏一個(ge) 清晰的規劃和思路。
化工企業(ye) 為(wei) 什麽(me) 要轉型?非常值得我們(men) 思索。事實上我國的企業(ye) 甚至全世界的企業(ye) 都有一個(ge) 通病,那就是當盈利好的時候便認為(wei) 無需改變,於(yu) 是忽略了經濟環境和行業(ye) 環境的變化,當真正的挑戰來臨(lin) 時,才臨(lin) 時抱佛腳開始喊轉型,但此時早已過了轉型的最佳時機。
二什麽(me) 叫“轉型”
可以說當目前我們(men) 在談化工企業(ye) 轉型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與(yu) 化工從(cong) 業(ye) 者分享的一點的是什麽(me) 叫“轉型”?
日常你有隨時關(guan) 注整體(ti) 行業(ye) 的新動向新技術新發展嗎?有時刻關(guan) 注自身產(chan) 業(ye) 鏈外延和替代領域嗎?有時刻關(guan) 注國內(nei) 外競爭(zheng) 對手的小變化嗎?有經常與(yu) 外部的資訊研究機構交流經驗嗎?發現了新的領域、新的方向有堅定的去探索去投資嗎?企業(ye) 轉型最大的成就就是讓轉型成為(wei) 一個(ge) 偽(wei) 命題,行業(ye) 隨時在變,企業(ye) 也隨時在變化轉型,功夫下在平時,好過臨(lin) 時抱佛腳。
三化工企業(ye) 轉型難在哪裏
不過目前情況下,當企業(ye) 麵臨(lin) 不轉型就要被淘汰的巨大壓力,為(wei) 什麽(me) 還是有很多企業(ye) 無法轉型成功?這就是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化工企業(ye) 轉型難在哪裏?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的化工產(chan) 業(ye) 前期保持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但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問題,隻是一度被繁榮的景象所掩蓋。目前整體(ti) 化工產(chan) 業(ye) 結構分布不平衡、生產(chan) 工藝和裝置落後,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中國的化工企業(ye) 一方麵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另一方麵卻又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高精尖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要求。
四不同企業(ye) 的轉型困境
在談到轉型困難的時候,我們(men) 可以分開來研究,一方麵是大的國有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如三桶油;另一方麵是大量的民間資本集中的中小型化工企業(ye) 和化工貿易商。他們(men) 所處的位置不同,麵臨(lin) 的困境也各不相同。
對於(yu) 大型龍頭生產(chan) 企業(ye) 來說,很多時候企業(ye) 的政策代表了國家的政策方向,企業(ye) 的運營無法單純參考市場情況進行調整。可以說當他們(men) 都在高喊轉型的時候,就代表著國家整體(ti) 政策導向的變化。但石化央企麵臨(lin) 的問題也顯而易見,企業(ye) 規模龐大,涉及員工眾(zhong) 多,國家對穩定的需要,都注定大型龍頭企業(ye) 轉型之路隻能緩慢而謹慎。這些核心企業(ye) 不缺資金、不缺人才,但是如何將資金和人才投入到正確的新領域,並且推動轉型工作落到實處,平衡企業(ye) 轉型創新和保持相對穩定是他們(men) 麵臨(lin) 的核心問題。
而對於(yu) 民間資本集中的中小型化工企業(ye) 和化工貿易商,轉型麵臨(lin) 的問題更多。由於(yu) 普遍存在的誠信問題,金融資本對一些中小型民營化工企業(ye) 支持力度較弱,由於(yu) 資金實力不強,信用度不夠,資金的來源受到嚴(yan) 重限製,並且資金使用成本奇高,無法支撐企業(ye) 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型探索。又比如有很多中小型企業(ye) 信用觀念淡薄,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缺乏財務風險意識,加之對外公開的資料缺乏真實性,造成企業(ye) 信用受損在商業(ye) 活動、銀行貸款審理等各個(ge) 方麵碰壁。
再比如大量民營企業(ye) 往往是家族式經營起家,缺乏現代的管理理念,企業(ye) 內(nei) 部組織結構混亂(luan) ,缺少從(cong) 製度上形成有效的責任部門為(wei) 工作負責。加之多數領導一言堂,在好的方麵是決(jue) 策迅速快捷,但不好的方麵也同樣巨大,“獨裁”式的管理者既可以憑借一個(ge) 正確的決(jue) 策將企業(ye) 快速帶上巔峰,又可能因一個(ge) 錯誤而又無人討論糾正反對的決(jue) 策將企業(ye) 推入深淵。
由於(yu) 很多化工企業(ye) 是從(cong) 小微企業(ye) 發展而來,加之整體(ti) 競爭(zheng) 環境缺乏誠信的影響,往往經營中依靠單打獨鬥,行業(ye) 內(nei) 自相殘殺造成整體(ti) 行業(ye) 經營環境的惡化。而國外很多企業(ye) 早就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結盟和互助關(guan) 係,通過合理的分配市場和資源達成雙贏。
同時國內(nei) 企業(ye) 也還不習(xi) 慣利用外部的資源如專(zhuan) 業(ye) 的資訊公司、專(zhuan) 業(ye) 的職業(ye) 經理人等等來補充自身企業(ye) 的不足。事實上外部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為(wei) 企業(ye) 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簡化機構的同時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五缺乏創新是我們(men) 化工企業(ye) 轉型的最大瓶頸
另一方麵雖然已經有很多企業(ye) 對人才的重要性提出重視,但整體(ti) 看我國化工行業(ye) 軟實力建設仍遠遠不夠,企業(ye) 缺乏品牌意識,對自身的公司形象不夠重視。同時化工企業(ye) 中專(zhuan) 業(ye) 的工程技術開發人員仍大量緊缺,尤其是青年人才缺乏,造成了技術創新實力不強,研發能力弱。雖然很多化工企業(ye) 已經發現了這種問題,但總體(ti) 在研發上的投入仍遠遠不夠。造成我國雖然是一個(ge) 化工大國,但還遠遠稱不上化工強過。很多重要的裝置、技術、設備、添加劑都“捏在”國外大企業(ye) 手中。而缺少了技術的支撐,就造成很多企業(ye) 隻能走膜仿,低端價(jia) 格戰的路線,整體(ti) 行業(ye) 惡性無序競爭(zheng) ,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zheng) 力和話語權。可以說缺乏技術創新,是導致化工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缺少的最大瓶頸。
但也應該注意到,缺乏創新是我們(men) 化工企業(ye) 轉型的最大瓶頸,但也代表著創新將是企業(ye) 轉型的最大機會(hui) 。在技術上、產(chan) 業(ye) 鏈上、管理模式上、生產(chan) 經營模式上的創新都將給企業(ye) 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hui) 。
責任編輯:李德勝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