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
“周製於(yu) 車,漆飾愈多焉,於(yu) 弓之六材亦不可闕,皆取其堅牢於(yu) 質,取其光彩於(yu) 文也。後,王作祭器,尚之以著色塗金之文,雕鏤玉珧之飾,所以增敬盛禮,而非如其漆城、其漆頭也。然複用諸樂(le) 器,或用諸燕器,或用於(yu) 諸兵仗,或用於(yu) 諸文具,或用於(yu) 諸宮室,或用於(yu) 諸壽器,皆取其堅牢於(yu) 質,取其光彩於(yu) 文。”
夏商周時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嵌蚌漆器
背景綜述:
夏王朝的出現是中國曆史發展進程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漆藝演變的一個(ge) 曆史拐點。因為(wei) 從(cong) 夏王朝開始,中國曆史正式出現科學意義(yi) 上的國家,跨進文明社會(hui) 的門檻,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隨著青銅器製作工具的發展,手工業(ye)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地從(cong) 農(nong) 業(ye) 中分化出來,並且由簡單操作蛻化為(wei) 精細工藝,帶動社會(hui) 大分工的出現,並進一步刺激漆器手工業(ye) 的發展。漆器裝飾藝術已經開始在祭器、禮樂(le) 器上使用;種類漸多,地域分布亦更為(wei) 廣袤。《韓非子•十過》對此多有記載,如“流漆墨其上”、“墨染其外,而主畫其內(nei) ”、“食器雕琢,觴酌刻鏤”、“遵俎有飾”、“酌觴有采”等。商朝漆器製造業(ye) 初具規模,形成了特有的體(ti) 係,表現為(wei) 漆器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色彩和圖案也越來越豐(feng) 富。西周時期,在漆器上除了前代已使用的彩繪、貼金片、鑲綠鬆石等裝飾技法外,還運用了嵌蚌泡這一全新的髹漆工藝。漆業(ye) 由官府經營,為(wei) 王親(qin) 、諸侯和卿大夫所有,漸漸地擴大到中、小奴隸主經營和享用,突破了官營範圍。 人工種植較為(wei) 普遍,但政府對漆林經營賦以重稅。
焦點事件:
(1)夏: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現的一批夏朝的的彩繪木器實物,器物的木胎雖已腐朽成灰,從(cong) 器身外壁殘留的彩皮卻依稀可辨出鼓、盤、豆、案、匣等器形;遼寧熬漢旗大甸子墓葬中發現兩(liang) 件觚形薄胎朱色漆器,證明漆器裝飾藝術已開始向多樣性發展,甚至漆還被用作貢品朝貢。《書(shu) 經•夏書(shu) 禹貢》有載:“兗(yan) 州,厥貢漆、絲(si) 。豫州,厥貢漆、枲、絺、紵。”
(2)商: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掘的朱漆髹飾的棺、漆盒、漆觚、缽、鼓等;鄭州商城發現的漆木棺殘片;河南安陽小屯商墓出土的彩繪木雕漆痕,這些朱、黑彩漆相間髹飾的具有饕餮、龍虎、雲(yun) 雷紋的漆器,極為(wei) 形象地表現出商代漆器威嚴(yan) 猙獰的彩飾風格,揭示出漆器與(yu) 青銅器在形製和圖案上的淵源關(guan) 係;河北槁城台西村遺址出土的漆器、羅山仰天湖商代晚期出土的漆木柲殘件等可以說是商 代漆器最高成就的代表,漆器髹飾工藝彩繪、鑲嵌的水平有了新的突破。河北槁城台西村出土的盒、盤等漆器殘片,髹飾技藝複雜,製作工藝考究,如有的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然後彩繪朱、黑相間的色漆,花紋有饕餮、雷、圓點等多種,在饕餮的眼睛上還鑲嵌有經過琢磨的方、圓、三角形的綠鬆石,甚至為(wei) 顯示富麗(li) 而在器物表麵上貼上半圓形金飾薄片,首開在漆器上鑲嵌金、銀箔的記錄。在羅山仰天湖出土的十件漆器中,有一件用結實的邊材鏇製形成的黑漆木碗,這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鏇製木胎漆器;另一件纏絲(si) 線黑漆柲,胎骨上髹漆後用絲(si) 線纏成方格紋,其高低不平的器表顯示出後代堆漆的特殊效果。從(cong) 安陽侯家莊商墓出土的皮甲殘跡上,也可以看到皮革漆器的早期縮影。
(3)周:陝西長安普渡村西周一號墓中就發現過鑲蚌片的殘件;河南陝縣上村虢國墓也發現外壁鑲嵌6個(ge) 蚌泡得漆豆;洛陽邙山龐家溝西周墓發現瓷豆,豆外套有鑲嵌蚌泡得漆器托殘片;河南浚縣辛村的西周晚期墓內(nei) 發現的 “蚌組花紋” ;可以代表西周髹漆成就的漆器是在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座墓葬中發掘出來的豆、觚、罍、簋、壺、杯、盤、俎等多種木胎漆器。其中,漆曡和漆觚都是朱漆地褐色花紋,漆豆則是褐地朱彩,豆盤上用蚌泡和蚌片鑲嵌,與(yu) 上下的朱色弦紋組成裝飾帶,豆柄則用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與(yu) 朱漆紋樣組合成饕餮圖案,喇叭形的觚身上除了由淺雕的三條變形變龍組成的花紋帶外,上下還貼有金箔三圈,並用綠鬆石鑲嵌。漆曡上的裝飾紋樣最為(wei) 繁縟,除在朱漆地上繪出褐色的雲(yun) 雷紋、弦紋等紋樣外,器蓋上還用細小的蚌片嵌出圓渦紋圖案,頸、肩、腹部也用很多加工而成一定形狀的蚌片,嵌出蜂鳥、圓渦和饕餮的多種圖案。蚌片磨製整齊光滑,加工精細,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螺鈿漆器。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雷達
(更多資訊請登錄: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www.dgfyfs.com)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