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萬(wan) 華化學在其官網上公示了2萬(wan) 噸/年有機矽MQ樹脂及衍生物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征求意見稿,該項目主要新建15000噸/年有機矽MQ樹脂裝置和5000噸/年電子組包裝組有機矽樹脂衍生物產(chan) 品單元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等,公示期為(wei) 3月18日-3月25日。
項目名稱:萬(wan) 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萬(wan) 噸/年有機矽MQ樹脂及衍生物項目
建設性質:改擴建
建設地點及占地麵積:山東(dong) 省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港區臨(lin) 港工業(ye) 區萬(wan) 華煙台工業(ye) 園(煙台化工產(chan) 業(ye) 園),占地麵積5716m²;
項目實施計劃:本項目建設期擬為(wei) 1年
建設內(nei) 容:
15000噸/年有機矽MQ樹脂裝置
包括4600噸/年高羥基有機矽MQ樹脂產(chan) 品、3000噸/年低羥基有機矽MQ樹脂產(chan) 品、2400噸/年乙烯基有機矽MQ樹脂產(chan) 品、1500噸/年BPO壓敏膠、3500噸/年鉑金高粘壓敏膠。
5000噸/年電子組包裝組有機矽樹脂衍生物產(chan) 品單元
3000噸/年電子組產(chan) 品單元:912噸/年膠黏劑、1908噸/年灌封膠、96噸/年塗覆膠、84噸/年熱管理材料;
2000噸/年包裝組產(chan) 品單元:831噸/年離型劑、1169噸/年壓敏膠。
項目背景
據介紹,近年來,有機矽樹脂因具有優(you) 異的抗氧化性和耐熱耐候性能,被廣泛應用於(yu) 塗料油漆、膠粘劑及有機矽模塑料等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有機矽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全球有機矽市場一直以高於(yu) 經濟增長的速度進行全方位的發展。根據全國矽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戰略聯盟(SAGSI)統計,雖然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主要地區矽樹脂消費總量仍增長了0.5%,為(wei) 7.80萬(wan) 噸/年。
不同於(yu) 有機矽樹脂在歐美等地區的需求穩定,近年來,隨著國內(nei) 建築建材、電子電氣及醫療衛生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中國對矽樹脂的需求也開始實現穩步增長,這尤其表現在對高端矽樹脂的進口增長上。近五年來中國的矽樹脂年消費量增長維持在10%左右;預計2025年中國矽樹脂消費量將達到4.49萬(wan) 噸,年均增長12.8%。
中國有機矽產(chan) 業(ye) 市場規模為(wei) 600億(yi) ,其中單體(ti) 和中間體(ti) 占230億(yi) ,終端產(chan) 品占 370億(yi) ;目前中國市場單體(ti) 和中間體(ti) 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多數單體(ti) 裝置開工率不足,導致虧(kui) 損。產(chan) 業(ye) 鏈利潤中,單體(ti) 約占10%,中間體(ti) 占20%,終端產(chan) 品占70%,利潤大部分集中於(yu) 終端產(chan) 品環節,且未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升級,市場需求會(hui) 進一步擴大。
不同於(yu) 其他有機矽的下遊產(chan) 品,中國矽樹脂產(chan) 業(ye) 發展較慢,生產(chan) 、應用技術都相對落後,目前仍以中低端的產(chan) 品為(wei) 主,雖然一些國內(nei) 企業(ye) 實現了少數高端矽樹脂的自給和出口,但大量高端矽樹脂牌號目前還依賴從(cong) 國外進口。且國內(nei) 矽樹脂生產(chan) 企業(ye) 多為(wei) 中小企業(ye) ,其規模小、產(chan) 品單一、技術研發能力較弱,麵臨(lin) 著進一步整合的趨勢。
相比於(yu) 矽橡膠等相對成熟的產(chan) 業(ye) ,矽樹脂行業(ye) 市場尚未成熟,應用開發力度不足,高端矽樹脂麵臨(lin) 較大的市場缺口和消費需求。隨著中國特種單體(ti) 等原料產(chan) 量的逐漸擴大,跨國企業(ye) 和本土龍頭企業(ye) 也正在布局中國矽樹脂產(chan) 能,中國矽樹脂規模化發展已逐漸具備基礎條件,發展空間廣闊。
萬(wan) 華化學通過長期的科研攻關(guan) 已完成了對有機矽樹脂及其衍生物的技術積累,本項目采用的是自主研發的生產(chan) 工藝,此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的有機矽 MQ矽樹脂產(chan) 品批次穩定性較好。
本項目建成後,可打破國外企業(ye) 的長期壟斷,為(wei) 中國有機矽發展添上濃墨重彩。同時也是完善萬(wan) 華化學產(chan) 業(ye) 鏈,增強企業(ye) 競爭(zheng) 力。
文章來源:萬(wan) 華化學、化工新材料
責任編輯:雷達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