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和中庸是個(ge) 啥關(guan) 係?簡單說,中庸之道之所以難能可貴,之所以被先賢哲人稱為(wei) 最高層次的修為(wei) ,就是因為(wei) 必須依靠直覺才能實現。閱讀子思的《中庸》,筆者認為(wei) 可以梳理出這樣一個(ge) 邏輯鏈條:首先,人性即天性,率性能合道;繼而,天性能夠讓人做到“誠”,這時,人就會(hui) 產(chan) 生直覺,那種狀態可以描述為(wei) “不必勉強就能作對事情,不必思慮就能準確決(jue) 策(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依靠這個(ge) 直覺,能夠輕鬆從(cong) 容地達到中庸之道,而且這才是最為(wei) 聖賢的狀態(從(cong) 容中道,至聖也)。
寫(xie) 文章的人,一上來就“掉書(shu) 袋”,確實麵目可憎,對不起讀者;但是既然討論的是直覺和中庸這樣拗口的話題,能有如此這般的表述已經算是夠直白的了吧?
依靠直覺,實現中庸,首先是難能的。前麵三篇文章都強調過:直覺來無蹤去無影,無法把握,無處追尋,無從(cong) 體(ti) 會(hui) ;這第四篇文章,又把和直覺密切相關(guan) 的中庸說成“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cong) 容中道”,全部都離開了邏輯的軌道,靠推理、演繹、歸納、思考、計算絕對得不到;無心合道之人,或許合得上,執意追尋者,肯定一輩子不著邊際。這中間的困難,就連孔老先生都說,他要到七十歲才能做得到,咱們(men) 這些凡夫俗子,即使偶然做到,維持時間也很難超過一個(ge) 月。事實上,在我們(men) 一生大部分時間裏,都處在偏頗、偏激、偏執、偏離的泥淖中。
依靠直覺,實現中庸,更是可貴的。那裏是生命本原的臨(lin) 界點,是人生修為(wei) 的巔峰,甚至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中國文化的精髓,新儒家提煉為(wei) “執兩(liang) 用中”,其實也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中道正見,一旦到達那裏,用新儒家領軍(jun) 神秘彩金天天送牟宗三的話說,就實現了“內(nei) 在的超越”。啥叫“內(nei) 在的超越”?如果說“外在的超越”是離開凡塵,位列仙班;那麽(me) ,“內(nei) 在的超越”則是在精神上升華,在生命裏超凡入聖。至於(yu) 在商業(ye) 運作中,正確決(jue) 策,避免錯誤,超越對手,創新獲勝,自然如同探囊取物。
這麽(me) 好的東(dong) 西,偏偏可遇不可求,別說是維持一個(ge) 月,到了需要的時候,能夠維持幾秒鍾就足夠啟發智慧,引導決(jue) 策了。有什麽(me) 辦法獲得?首先,不要迷信其神秘,高水平的直覺固然難得,一般水平的中庸還是有可能做到的,關(guan) 鍵要看自己的心性狀態,範仲淹描述的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對於(yu) 滋養(yang) 直覺,護持中庸就很有幫助。隻可惜我們(men) 對於(yu) 這些思想,荒疏了,遺忘了。
商場打拚,終日裏疲於(yu) 應對,也就難免昏頭昏腦,要滋養(yang) 直覺,護持中庸,談何容易?更何況我們(men) 都很少能夠留意到自己的天性,那個(ge) 陌生的自己,常年潛伏在深層意識中,從(cong) 來沒有和自己相遇過,也就很難護持它了。好在先人有此一說,提醒我們(men) 這一層關(guan) 注,才使我們(men) 知道,原來自己有可能這麽(me) 牛掰。
“中庸之道”,被中國人誤解了一百多年,而且還在繼續誤解中。這種被先賢哲人視作最高層次的修為(wei) ,竟然被理解成“搗糨糊,和稀泥,老油條”,哲學之貧困,文化之沒落,眾(zhong) 生之無明,於(yu) 此可見一斑。
憤青麽(me) ?若將“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觀點推演開來,那些對傳(chuan) 統文化加以毀滅的人,該給他們(men) 貼個(ge) 什麽(me) 標簽呢?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