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巴斯夫大中華區總裁樓劍鋒,與(yu) 華南理工大學簽屬了戰略合作協議,並被華南理工大學聘任為(wei) 客座教授。
就在兩(liang) 天前的6月19日,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hui) 主席薄睦樂(le) ,剛與(yu) 中國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就共同推動中國化工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簽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與(yu) 巴斯夫歐洲公司合作意向書(shu) 》。下一步,雙方旨在化工新材料技術研發、高端化工項目建設、低碳產(chan) 品生產(chan) 應用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化工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巴斯夫歐洲董事會(hui) 主席薄睦樂(le) (左)與(yu) 中國發改委主任鄭柵潔
01
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巨頭。2022年全球銷售額約873億(yi) 歐元。如今的巴斯夫已經深度融入中國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
巴斯夫與(yu) 華南理工大學的合作始於(yu) 2019年,此次簽約儀(yi) 式後,華南理工大學將與(yu) 巴斯夫在化工、材料、工業(ye) 智能方案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推動化學化工和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實現產(chan) 學研的深度融合。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表示,巴斯夫是世界著名的百年化工公司,為(wei) 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巴斯夫公司所涉及的材料科學、化學化工等領域,正是學校的優(you) 勢領域所在,也是學校重點支持和發展的方向之一。目前,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均進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其中高分子科學在US New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期待雙方以此次戰略合作為(wei) 契機,整合自身優(you) 勢資源,針對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方向開展前沿研究與(yu) 深度探索,在學術界和產(chan) 業(ye) 界形成有原創性、突破性、對行業(ye) 發展有重大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培養(yang) 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wei) 廣東(dong) 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注入新動能,為(wei) 中德共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博士表示,巴斯夫湛江一體(ti) 化基地建成後將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巴斯夫重要的發展戰略布局。
華工地處廣東(dong) ,學科與(yu) 地域優(you) 勢明顯。此次協議的簽署將進一步深化雙方的戰略合作,搭建完善的校企合作平台。他相信這將是一次雙贏的合作,並期待雙方強強聯手,激發出更大的創新火花和累累碩果。
鑒於(yu) 樓劍鋒博士在化工、材料等領域取得的突出科技成果及較高的影響力,華南理工大學聘任其為(wei) 客座教授。儀(yi) 式現場,張立群校長向樓劍鋒博士頒發了客座教授聘任證書(shu) 。
張立群校長向樓劍鋒博士(左)頒發客座教授證書(shu)
02
巴期夫湛江一體(ti) 化項目總投資100億(yi) 歐元,是巴斯夫迄今為(wei) 止最大的投資項目。去年9月,巴斯夫湛江一體(ti) 化基地首套裝置正式投產(chan) 。自此,巴斯夫將每年為(wei) 中國市場增產(chan) 6萬(wan) 噸改性工程塑料,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尤其在汽車和電子產(chan) 品等行業(ye) 領域。
今年,巴斯夫湛江一體(ti) 化基地的聚乙烯(PE)裝置已於(yu) 6月19日開工建設。這座年產(chan) 50 萬(wan) 噸聚乙烯的新裝置將滿足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
目前,巴斯夫在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主要通過開發綠色低碳的產(chan) 品和使用綠電為(wei) 綠色低碳發展賦能。
在建築領域的綠色低碳產(chan) 品有,巴斯夫上海創新園開發的一款不含溶劑、能吸附遊離甲醛的內(nei) 牆塗料分散體(ti) 和采用巴斯夫生物基材料製成的保溫隔熱板等。
堅持使用光伏和風電等綠色電力,是巴斯夫減少碳排放的另一個(ge) 重要舉(ju) 措。2022年,巴斯夫大中華區的綠電采購量達3.3億(yi) 千瓦時,是我國第二大綠電買(mai) 家。
兩(liang) 個(ge) 月前,巴斯夫上海塗料在閔行基地太陽能發電裝置順利完成並網以電。目前,在閔行基地倉(cang) 庫以及停車棚頂部均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裝置所產(chan) 生的電力將直接並電上網,並最終用於(yu) 閔行工廠的運營。
樓劍鋒博士表示,巴斯夫湛江一體(ti) 化基地投入運營以後,將全部使用綠電。巴斯夫還將不斷增加綠電采購比例。
他希望能夠得到當地政府和園區的支持,找到長期穩定、有競爭(zheng) 力的綠色電力供應商。(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文章來源:神秘彩金随机派发规则
責任編輯:雷達
特別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轉載僅(jin) 出於(yu) 傳(chuan) 播信息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平台觀點或證實其內(nei) 容的真實性;文中圖片僅(jin) 供個(ge) 人學習(xi) 之用,著作權歸圖片權利人所有。任何組織和個(ge) 人從(cong) 本平台轉載使用或用於(yu) 任何商業(ye) 用途,須保留本平台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圖片被轉載,請與(yu) 我們(men) 接洽,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進行處理。